无锡金匮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裴大中、倪咸生修,秦缃业纂。无锡有志,始于元王仁辅,明凡三修,清康熙秦、严之志,实为集大成之作。清雍正四年(1726),析无锡置金匮县,道光间华湛恩始纂修《金匮志》,至嘉庆十八年(1813)秦瀛始修《无锡金匮合志》。此志则踵嘉庆秦志而成。。此志图经测绘,足履手量、规方计里,足资考证。其艺文志多至八卷,并以诗文分目,文多于诗,多载地方掌故,可为近代邑志中杰作。有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四十卷,首一卷。清裴大中、倪咸生修,秦缃业纂。无锡有志,始于元王仁辅,明凡三修,清康熙秦、严之志,实为集大成之作。清雍正四年(1726),析无锡置金匮县,道光间华湛恩始纂修《金匮志》,至嘉庆十八年(1813)秦瀛始修《无锡金匮合志》。此志则踵嘉庆秦志而成。。此志图经测绘,足履手量、规方计里,足资考证。其艺文志多至八卷,并以诗文分目,文多于诗,多载地方掌故,可为近代邑志中杰作。有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六卷。明邵宝编。作者生卒及生平事迹见前《左》条。《大儒奏议》选取宋代程颢、程颐及朱熹的奏议稿钞成。二程及朱子以道学传世,不以经济见。此书为邵宝任江西督学时所刊刻的。
八卷,首一卷,清李约修,皇甫如森纂。李约,平定人,曾任慈利县知县。皇甫如森,邑人,拔贡。慈利置县始于秦,始曰慈姑,隋改慈利,迄无更易。县志自明以来,除万历元年(1573)陈光前志外,佚无传。清康熙年间
①二卷。明孙维礼、杨钧纂修。孙维礼,浙江海宁人,明嘉靖三十三年来任怀远县知县。怀远县无旧志,嘉靖十七年(1538),监察御史杨瞻奉命巡江北,命县令商承学延上舍杨钧纂辑,未几,商承学以内征去,主簿戚英始
三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皮锡瑞生平事迹详见《易经通论》。皮锡瑞为学博贯经史,遍读经、史、子、集诸部之书,每有考订心得,随笔记述,以成此书,因慕西汉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曰“师伏堂”,据
二卷。明李汤卿(生卒年不详)撰。赵瀛校刊。李汤卿生平事迹不详。赵瀛为嘉兴府知府。全书共九篇,上卷包括四篇:“原道统”篇略述医史,并简介伏羲、神农、黄帝、扁鹊等历史人物,又论及标本运气、治则、用药等,提
三卷。旧本题元伊世珍(生卒年不详)撰。伊世珍生平事迹不详。其书卷首载张华为建安从事,遇一仙人,引至石室,见石室多奇书,因问其地为何地?仙人回答曰:“嫏嬛福地也”。后伊世珍依据其事撰成此书,特定名为《螂
三卷。朝鲜丁若镛撰。若镛著有《易学绪言》。是书为奎章阁所藏抄本。每半页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字数相同。全书共三卷。不释全部经书,只从《论语》各节中把有疑义的分别摘录出来,而按自己的见解论列之
四卷。清黎耿然(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黎耿然,字介庵,晋江(今福建厦门市)人。生卒年不详。久困诸生,乃弃文从军,积功官至云南总兵。著有《时一吟诗》。是集凡诗四卷。多为率意吟咏而成,故诗格不高。盖作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庄氏史案》是据陈寅清《榴龛随笔》而录,述清初庄廷鑨史狱案。明故阁辅朱国祯,曾欲为明史,未成而卒,书稿为湖州庄氏窃据为己,庄廷遂招集宾客,整理增删成书。廷死后,其父庄胤城召匠刊刻
四卷。清朱骏声撰。首有其子孔彰序,称骏声少从钱竹汀游,故往往述其语。又与朱右曾友善,右曾著《逸周书集训》,尝与商订。后与汪文台、俞正燮、程鸿诏及弟子程朝钰等质疑问难,有《经史答问》一编,乱后颇有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