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苏帖
六册。宋汪应辰辑苏东坡书帖。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官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汪氏工于笔札,名重天下,刻苏东坡帖于成都西楼,共三十卷,但原刻本已散佚,只剩残帖十卷,文明书局影印为六册。陆放翁曾为原刻本题跋,十分推重苏帖,并且选择其中优秀、奇逸的书迹汇为一编,号之为“东坡书髓”,爱不释手。后人对所遗留下来的十卷也各名有摹刻,只是刻手平庸,不足以再现苏公原帖的名臣生气、烈士风采。有文明书局影印本。
六册。宋汪应辰辑苏东坡书帖。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官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汪氏工于笔札,名重天下,刻苏东坡帖于成都西楼,共三十卷,但原刻本已散佚,只剩残帖十卷,文明书局影印为六册。陆放翁曾为原刻本题跋,十分推重苏帖,并且选择其中优秀、奇逸的书迹汇为一编,号之为“东坡书髓”,爱不释手。后人对所遗留下来的十卷也各名有摹刻,只是刻手平庸,不足以再现苏公原帖的名臣生气、烈士风采。有文明书局影印本。
一卷。英国艾约瑟(1823-1905)撰。英国传教士艾约瑟1848年来华,1863年到北京传教,1880年被中国海关总税务赫德聘为海关翻译,后到上海任职十五年。译有《西腊罗马史》,对中国知识界颇有影响
七卷。明陈世浚(生卒年不详)撰。世浚字学元,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此书成于崇祯十二年,前有自序,称题于“九龙学署”。清代流县有地名九龙滩,可能世浚曾做过该县学官,书稿也完成于该地。五经各为一卷,加
四卷,清彭洵纂修。彭洵,漓江人。彭洵得乾隆间孙天宁所创修之灌县志乘阅之,谓其考核未精,义例杂乱,因纂兹编。《灌记初稿》光绪十三年(1887)纂,二十年(1894)彭氏种书堂刻本,共四卷,其名曰《灌记初
一卷;京兆奏议一卷;附曲徙录一卷。清杨素蕴撰。杨素蕴字筠湄,一字退庵,宜君(今属陕西宜君县)人。顺治进士,曾任东明知县,后授御史之职,为人亢直敢言,前后上章十几次,皆切中时弊。因疏劾吴三桂,而遭降职。
八卷。清张孝龄撰。孝龄,益阳(今湖南益阳)人。该书依据《春秋》经传等有关史料,摘录其中关于周王朝和鲁国的史料,并加以评论。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南村刊本。
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清马国翰辑。此卷亦取自《隶释》。宋皇祐中,洛阳苏望得拓本於故相王文庄家。摹刻其存字,题名为“左氏遗字”。到了清代,武进人臧琳、阳湖人孙星衍以《左传》与之相校,发现其中有《尚书
十二卷,谢汝霖等修,关芸棠纂。谢汝霖,曾知县事。关芸棠,罗元人,邑优贡。《崇庆县志》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此志条理井然,叙述简括。其纪事述清朝建立以后,上下交争之情,水深火热之状,且立言不苟,俨
一卷,北齐颜之推撰,清任大椿等辑。颜之推(531-590以后)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历任四朝,梁为散骑侍郎;齐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581-600年)中,太子召为学士
一卷。明虞淳熙(约1598年前后在世)撰。虞淳熙,字长孺、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著有《孝经集灵》一卷。《孝经集灵》一书专门辑录孝道灵异之事(如赤虹化玉之类)。所以书名叫
三卷。西汉京房(前77-前37)撰。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早年受《易》于焦延寿,汉元帝时以言灾异得幸,后为石显等所嫉,出为魏郡太守,卒以谮诛。京房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