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陵翰墨志
一卷。又名《翰墨志》、《高宗翰墨志》。宋高宗撰。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始封康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掠之后,即位于建康(今南京),先以李纲为相、宗泽为将,力谋恢复,但高宗一向怯懦,为奸佞之臣黄潜善、汪伯彦所惑,而南迁扬州避敌,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以秦桧为相,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与金讲和,对金称臣,成偏安之局,史称南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无子,传位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崩,庙号高宗。高宗当卧薪尝胆之时,未能修炼戎韬作为自强之计,却耽心于笔札,效太平治世之风,可谓舍本而求未。然而以书法论,却颇得其精深。陆游在《渭南集》中极称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且清暇之时,展玩摹拓不稍懈怠。王应麟《玉海》亦称其初喜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不久皆置不用,专意于羲、献父子,手追心摹,并认为学书应当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在《翰墨志》中,赵构自称五十年间未尝离开笔墨,可见其于书画钻研颇深。是书开篇即称“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正是在这种精深研究、揣摩的基础上,赵构才得以俯瞰中国古代书法的全貌,品而评之,惟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谓宋代“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太宗时搜罗法书,备尽求访,仅李建中以字形瘦健“姑得时誉”,却恨无秀异;熙丰以后,蔡襄、李时雍“方入格律”;继有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定向”。于同时仅举钱塘之吴说、信州之徐竞,尚皆不满之词。是书以较大篇幅论述学书宜正书、草书“不可不兼有”之说,中间插以书人之风格特色,亦不乏书家趣事,如米芾之“洁疾”与“择婿”,趣味横生,可见其推重米芾之行草,发自喜爱之心。且论效米芾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可谓入微之论、不刊之言。其后叙及先皇帝宋徽宗时,言其“尤喜书致,立学养士,惟得杜唐稽一人”,可是,对此人后代书家未举其名,不知何故。其中《论砚》一则,一直为后世鉴赏家奉为指南。《翰墨志》评论书家之得失优劣,有的放矢,精深细致,不失为我国书评史之重要书法杂著。有《百川学海》本、《詹氏书苑补益》本、《说郛》本、《书苑》本、《四库全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