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声类

声类

① 一卷。魏李登撰,龙璋辑。李登,三国魏人,字、里不详。《北史·江式传》称李登官左掖令,与孙炎同时。炎注《尔雅》盛用反切。登著此书,以声音比类相从,故名《声类》。唐封演《闻见记》谓《声类》凡十卷,收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是书大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类聚辑反切或直音相同之字为一处的字书,《闻见记》在“文字类”中叙述《声类》,姜亮夫亦谓绝非韵书。然是书对于韵书的产生有所影响,潘徽曰:“李登《声类》,始判清浊,才分宫商。”《隋志》及《新旧唐志》并加著录。后代著作多所征引,如“吅,此古文谨字也”,顾野王《玉篇》引之;“夔音人周反,或作猱。《诗》曰无教猱升木”,颜师古《匡谬正俗》引之;“菹,藏菜也”,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之;“峐,犹屺也”,陆德明《尔雅音义》引之;“轓,车之蔽也”,颜注《汉书·高后纪》引之;“拳或作捲”,李善《文选注》之《报任少卿书注》引之;“俗三里”,僧行均《龙龛手鉴·谷部》引之;“犛,羌中牛名”,丁度《集韵·三钟》引之;“,头胅也”,陈彭年《广韵》引之;“蝗音横”,宋庠《国语补音》引之;“闚,小视”,董真卿《周易会通》引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可见此书为历代诸儒所援用。历元尚有传书,至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始未载及。则其亡逸,必在元明之间,可断言矣。”龙璋所辑虽有漏略,即此断简残篇,亦弥足珍贵也。是书有民国间攸县龙氏铅印《小学搜佚》本。② 四卷。清钱大昕撰。钱氏生平见“恒言录”。钱氏发明“古无轻唇音”,谓“凡轻唇之字古皆为重唇”。又谓“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氏是清代研究古声纽最有成就的学者,其说见于《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等。《声类》一书搜辑古籍中之异文别名音训等,以声纽贯通之,略依《尔雅》类别编辑而成。凡古今异纽等皆注明之,颇精审。是书收入《潜研堂全书》、《粤雅堂丛书》(初编第四集)、《江氏聚珍版丛书》(第四集)、《丛书集成》(初编语文学类)等。

猜你喜欢

  • 兰溪县志

    七卷。清刘芳哲修,郭若绎、章允奇纂。刘芳哲,兰溪县知县。兰溪志,始修于明正德间,再修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程子鏊,此志为三修。《兰溪县志》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全书共七卷,分为:卷一舆地类,卷二至三

  • 疏稿

    一卷。清胡文学撰。胡文学,字卜言,一字道南,鄞县(今属浙江省)人。顺治进士,由真定府推官提拔为监察御史,巡视两淮盐政,建安定书院,官至太仆寺少卿,有《适可轩文集》。《疏稿》共十六篇,为作者任御史时的题

  • 宋贤事汇

    二卷。明李廷机(详见《汉唐宋名臣录》条)撰。此书杂采史书、说部所载宋人行事,共二卷,分为四十三类。书首有自序,序中称:“宋之世风人材,颇类今日,言论行事,往往有可用者。”宋、明之季,儒者如出一辙,由此

  • 横州志

    十二卷,清谢钟龄等修,朱秀等纂。谢钟龄,福建建宁(今福建建瓯)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九年(1744)任横州知州。朱秀,字蕊春,与谢钟龄同乡。此志为乾隆知州谢钟龄纂修,取前人陆公志稿,朱秀主

  • 识遗

    又称《罗氏识遗》,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

  • 明理

    五曰: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是正坐于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众正之所

  • 小学钩沉

    十九卷。清任大椿(1738-1789)辑。王念孙(1749-1832)校正。大椿字幼植,号芝田,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授礼部主事,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改翰林

  • 诗脍

    八卷。明陈云式撰。陈云式,字定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分二十四类,为杂采诸家诗话而成,但讳其出处,故漫无持择,也就无法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易义阐

    四卷。清韩松撰。松字雪亭,浙江奉贤人,岁贡生。此书原名《顺文显义》,意即顺经文而显朱子义。后改今名,亦有阐发朱子本义之意。然此书实则为习制举业者而作。其书大旨专为作文,从自序及凡例中知,其例有五则:一

  • 玄真子外篇

    见《玄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