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咸宁县志

咸宁县志

①十二卷,清何廷韬修,王禹锡纂。何廷韬,字毅庵,辽东沈阳(今东北沈阳)人,由官荫官咸宁知县。王禹锡,字耐庵,本县人,任山东长山丞。明顺天时,学博伍福始修县志,纪载凡例皆扼要。万历三十三年(1605),县令王元炳、邑人孟养浩重修县志,辑成六卷。康熙三年,何廷韬莅任,以志久失修,事实更变,而未敢私附编纂之役。适值续修三楚全志,征邑志于各州县,遂延王禹锡等搜集旧志,专加编辑,书成。康熙四年(1665)刻印。全书十二卷,无凡例,分五十八类,其星野、舆图、形胜、方域、乡里、公署、城池,各自为类,学校,附学制、职役、庙制、官舍、学田、书院、乡饮;秩记,附名宦、乡贤、坛壝;山川,附湖潴;田赋至人物列传,三十二目,又各自为类;艺文,记疏铭诗,各体分列;文昌阁别立一门,不附于古迹、祠祀类,而阁中赋序铭记,分为子目。此志纲目混淆,次序紊乱,而旧志简略,无所依据,急就成书,未曾细为参酌。② 十五卷首一卷。清陈怡、沈宝楠修,雷以诚、陈国正纂。陈怡,字心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沈宝楠,字粟香,浙江桐乡人,进士,二人前后官咸宁知县。雷以诚,字春霖,本县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官至礼部给事中。陈国正,字愚溪,本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天门教谕。县志自康熙四年(1665)县令何廷韬修后,二百余年未曾修辑。同治四年(1865),陈怡即任,奉檄纂修邑志,以备修省志采辑之用。五年(1866)开局,延雷以诚等广搜旧志,仅得康熙志为底稿,未及成书,陈怡去任,沈宝楠继之,遂付梓,数月书成刻印。江西奉新县志,立纲分目,开卷了然。前志载公署、学校、仓廒、寺观,兵燹之后,半多颓废,仍备录以存古制。自康熙迄此,忠孝、节义、仕宦、科甲,旁搜遍访,依类补录。前志录文弃武,此编访录以昭文武并重之意。秩官、人物两类,名宦先贤,均遵前志备登,并各方采访。补录以免遗漏。艺文类,前志已载的,依旧录刊,前志未及者,征集补入。杂志类,仅录灾祥仙释,凡怪诞不经之事,不论前志有否,皆删削。此志纲举目张,秉笔矜慎,远胜康熙《咸宁县志》。

猜你喜欢

  • 尹楚珍年谱

    不分卷。清尹壮图(1738-1808)自记。壮图字万起,号楚珍,云南蒙自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内阁学士等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因进言获罪,降职回籍,

  • 灵川县志

    四卷,清郑采宣、陈虞昭修,崔达纂。郑采宣,字载九,号华封,山西沁水县人。康熙间举人,知县。陈虞昭,广西灵川县人,举人,知县。崔达,广西灵川县人,廪膳生员。宋元以前县无专纪,明三修县志,至乾隆间两经兵燹

  • 古今春秋盟会图

    一卷。汉严彭祖撰,清王谟(详见《汉魏遗书钞》)辑。梁阮孝绪《七录》著录有《严氏春秋左氏图》十卷、《古今春秋盟会图》一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春秋公羊传》,严彭

  • 吏部验封司则例

    六卷。不著撰人名氏,也无年月,但从本书卷二有关封典的内容来看,则知仍是锡珍等奉敕纂修的八十七卷书中的一部分,即验封则例。书成于光绪十一年(1885),分六卷:卷一“世爵”,卷二“封典”,卷三“恩荫”,

  • 五经总义类

    西汉时,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五经是经的基础和主干,如《十三经》中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礼记》是《礼》的“记”,《尔雅》是经书训诂的汇编,

  • 昭代名人尺牍

    二十四卷。清吴修辑。吴修字思亭,曾刻梁同书之书为《青霞馆帖》。此帖辑清初至乾隆、嘉庆时尺牍六百余家,计七百余通。自有刻尺牍者无有如此帖之美备,聚东南收藏家四十余人之秘笈,阅之十有余年,可谓广博,而当中

  • 猗觉寮杂记

    二卷。北宋末南宋初朱翌(生卒年不详)撰。朱翌字新仲,自号灊山居士,晚年又自号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政和间以太学生登进士第,为溧水簿。高宗南渡后,官秘书监中书舍人,与修徽宗实录。秦桧逐赵鼎,以

  •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十七卷。唐王冰(详见《黄帝内经素问》)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

  • 万历以来大统历

    无名氏撰。按投时之书最易散失。明代大统历流传至今者,北平孔德学校藏有《万历二十三年岁次甲午大统历》、《万历四十七年岁次己未大统历》、丹徒丁氏藏有《弘光大统历》、杨风苞《南疆逸史》跋著录有《东武四先历》

  • 静学文集

    一卷。明王叔英撰。生卒年未详。王叔英,名原采,以字行,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儒、林佑并征至。王叔英固辞还乡。后以荐官仙居训导,改江西德安教授,迁湖北汉阳知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