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后汉书

后汉书

一百二十卷。范晔(398-446)、司马彪撰。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沈约《宋书·范晔传》)。是个学识渊博,有才华,有成就的人,官僚世家,十七岁以后任参军,又任尚书吏部郎,直做到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但在他任尚书郎时,彭城王刘义康母死了,范晔深夜在房中饮酒后开窗听挽歌,以取乐,得罪了刘义康,被贬官。因政治上不得志而发愤撰《后汉书》。《后汉书》经十年完成纪传部分。“志”没写就下狱而死。后来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的时候,看到范晔的《后汉书》无志,而取司马彪的《续汉书》的八志,分为三十卷,补入《后汉书》。司马彪,字绍统,晋朝宗室,撰有《续汉书》八十三卷,这部书早已散失,只有八志三十卷因合在范晔书中才得以保存下来。范晔撰《后汉书》材料来源很广,据清人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述略》说,在班固以后,范晔以前,编著后汉一代史籍的有十八家之多,编著二十多种,有一千零四十九卷。其中长篇的有《东观汉记》,纪传体的有华峤的《后汉书》,编年体的有袁宏的《后汉纪》,《实录集》。袁晔的《献帝春秋》。载记体的有乐资的《山阳公载记》,杂记体的有王粲的《汉末英雄记》等等,范晔参考诸家,整理采择成书。范晔做《后汉书》,是因为他“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狱中与诸甥侄书》)。他对班固称赞也有限,所以重撰《后汉书》,以发挥个人的历史见解。他编撰的方法,是以《东观汉记》为底本,把各家的《后汉书》材料补充进去,选择史料,加以分析,组织。他生在东晋南宋时代,当时盛行佛教,他公然写了《无鬼论》反迷信鬼神,为当时所不容,故而没撰完《十志》就被杀了。范晔原定《后汉书》九十篇,刘昭补司马彪的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整个东汉一代,共一百九十六年史事,包括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计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体例同《汉书》一样。“表”缺,十卷本纪记载东汉十二个皇帝史事,时间短的小皇帝附后,不单独立卷,皇后事,从《汉书》的《外戚传》改入本纪中,成为最后一卷。光武和皇后两个本纪都分上下卷。刘昭补的司马彪《续汉书》都是依据东汉以来的旧作为依据,他说“司马续书总为八志,律历之篇仍乎洪(刘洪),邕(蔡邕)所构。车服志即依董(董巴)蔡所立,仪祀得于往制,百官就乎故薄,并籍据前修,以济一家者也。”(《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的特点是整理采择史料,重要的奏疏和文章往往直接选录。如张衡的“客问”、崔实的《政论》等。这样保存了一部分真实资料。只可惜司马彪的志里没有《食货志》、《沟洫志》、《刑法志》、《艺文志》,对东汉经济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资料欠缺。有人说补的“志”有的史料价值不大。范晔著的《后汉书》文学成就很高,他自负地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昧,故约其词句”,“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后汉书》立传偏重以类相从,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也是此书一大优点。断限完整,组织严密,为人们所重视。隋唐以来取代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范书没“表”,司马彪没撰《艺文志》。后人补《艺文志》的主要有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等。中华书局新出版的点校本《后汉书》是采用李贤,刘昭注释的本子。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出版束世澂编注的《后汉书选》收录五十篇。哈佛燕京学社的《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颇便检索。

猜你喜欢

  • 肥城县乡土志

    九卷。清李传煦纂修,钟树森续修。李传煦,邑人,优廪生出身。钟树森,桐城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肥城县知县。时朝廷命各州邑纂修乡土志,以为学校历史地理教科书之参考,并由学部制定纲目义例,

  • 古韵学源流

    十二章。近人黄永镇撰。黄氏安徽合肥市人,章太炎黄侃弟子。卷首录太炎致永镇书,及黄永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题辞,云:“言古韵者不一家,自宋郑庠肇分六部,清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

  • 湘乡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胡钧修,张承纂。胡钧,镇海人,曾任湘乡县知县。张承,善化(今长沙)人,举人。《湘乡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共十卷首一卷。首一卷为序、凡例等。分为:卷一,星野、图考、建置、沿革

  • 说文古籀补补

    共十五卷,其中《附录》一卷。近代丁佛言(生卒年不详)撰。佛言黄县(今属山东)人。是书为增补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而作。依吴书的体例,取所见秦前文字为吴书所未及者、新出土诸器之字、旧器尚无考释之字,余所补

  • 白茅堂集

    四十六卷。清顾景星(1621- 1678)撰。顾景星,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人。少年时代博闻强记,尤喜读经史,善做诗文。南明弘光时考授推官,明亡,隐居于淀湖,入清,屡征不出。后因举荐“博学鸿

  • 经心书院经解

    二卷。清左绍佐(?-1914在世)辑录。绍佐字季云,号笏卿、竹笏生,湖北应山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广东南韶连道、雷琼道。绍佐曾任武昌经心书院掌教,此编即辑录一年课士之作而成。其题目有“郑

  • 读易索隐

    六卷。明洪鼐撰。鼐字廷器,寿昌(今浙江建制)人。正德五年(1510)举人,官国子监助教。出制凤阳,归筑室莲谷。精研理学。该书不载经文,只是随意标举某节某句而加以解说。大旨主于良知之学,对朱熹《本义》、

  • 繁露园集

    二十二卷。明董复亨(约1605前后在世)撰。董复亨,字元仲,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外转布政司参政,未任而卒。著有《繁覆园集》。是集为董复亨诗文集。

  • 十经斋文集

    四卷。清沈涛(生卒年不详)撰。沈涛原名尔政,字西雍,号匏庐,浙江嘉兴人,嘉庆举人,官道台,其人长于考订,兼嗜金石。文集无目录,一至二卷多考订文字,如《史记太初元年岁名辩》、《论语舞雩说》、《伏羲斗言考

  • 兵经

    三卷。清揭暄撰。揭暄,字子宜。江西广昌人(一说河北广昌,今涞源北,误)。生卒年不详。揭暄生当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慷慨好言兵。清军陷南都(南京)之后,曾在福建参与抗清活动。兵败后,隐居山林,埋首著述。揭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