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通

史通

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潜心经史诸子及杂记小书。武则天临朝时,下制九品以上各言时政得失,刘知几上表陈四事,言词直切。又著《思慎赋》,既以刺时,又求自全。圣历二年(699),始至京师历右补阙、定王府仓曹参军,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迁著佐郎。三年,兼修国史,又迁左史,与吴兢等修《唐史》。旋罢史任,擢凤阁舍人,自撰《刘氏家史》、《谱考》共十八卷。中宗神龙元年(705),授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如故,又与徐坚吴兢等重修《则天实录》,并在史馆开始私撰《史通》。景龙三年(709),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旧。明年,撰成《史通》二十卷,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依然修国史。玄宗即位后,预修《姓族系录》,又迁左散骑常侍,并继续修订《史通》。开元四年(716),与吴兢撰成《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共五十五卷,受到奖赏,封居巢县子。九年,长子犯事配流,刘知几诣执政诉理,玄宗怒贬其为安州别驾。除零星保留至今的单篇文字外,《史通》是刘知几史学生涯的结晶。《史通》分内、外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该书虽然是刘知几“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断断续续,随感随写,但全书最终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才成书的。(《史通序录》)内篇三十六篇,是对唐代以前史学的总体估价和基本总结,不重一书、一人的是非得失,因而有某书、某人在此为是,在彼又为非的情况,貌似自相矛盾,实则反映刘知几的客观态度。外篇十三篇,逐渐转为具体问题的论述。就全书而言,内篇之首“六家”为总纲,由“六家”归结为“二体”。唐初纪传体断代史取得“独尊”地位,内篇即以纪传体断代史为主要论述对象,外篇才以专篇分论《尚书》、《春秋》、《左传》等“三家”得失。《国语》作为国别史,秦汉以后仅有十六国割据,故在“古今正史”中叙及,不单列专篇。所谓“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的说法,完全忽略了《史通》是经“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体系严整的论著。贵实录与扬名教,是贯穿《史通》全书的两项基本思想。书中出现“实”字一百七十余处,在“求实”意义上使用“实录”一词不下三十处,其它还有“审实”、“摭实”等用语以及相类的表述如“董、史之直”等。“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成为《史通》中的一句名言。同时,书中强调:史官之责,能申藻镜,别流品,则“惩恶劝善,永肃将来;激浊扬清,郁为不朽者”。(《品藻》)两者互相依存和彼此制约,构成《史通》完整的思想体系。欲“扬名教”,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实录”,倘若“事皆阙如,何以申其褒奖”?反过来,“贵实录”又不能无所顾忌地追求完完全全的真实,必须得在“名教”范围内为尊者讳,即所谓“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曲笔》)书中“理”字出现近130次,多指事物本质和普遍法则,亦有指常识和道理者,颇值得注意和探究。《史通》的主要贡献,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点。其一,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体断代史的编纂规范化、程式化。六家、二体、杂述三篇,尽叙唐代以前“史之流品”及其演变。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篇,专题讨论纪传体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次,系统考察了唐代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的演进,奠定了史学史的最初基础。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三篇,相互呼应,成为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简史。其三,刘知几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内中,以史识最难得,史才次之,史学再次之。其四,书中关于修史具体手法和要求的论述,进一步完善着史书的编纂方法。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言语、浮词、叙事、模拟、书事、人物、烦省、点烦、暗惑等篇,从体裁的选择、题目的确定、时间的断限、编纂的布局至史事的去取、人物的品评、文字的叙述、语言的运用以及史料的范围、鉴别、采摘等,无不在论述之列。直书、曲笔等篇,不仅将二者作为两种对立的史法,还视之为两种对立的史德。其五,《史通》问世,使史学评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通》是刘知几卒后由其次子刘餗抄录进上的,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南宋时始有刻本,但朱熹亦“未获见”。据《玉海·艺文·论史类》著录,内篇辨职以下,缺体统、纰缪、弛张、文质、褒贬五篇。现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年间陆深所刻,因无别本参校,脱讹颇多。万历五年,张之象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据张之象校刊本影印刊行。万历三十年(1602),张思鼎“家有抄本”,又得陆深刻本,校刊删定,该书始见流行,《四部丛刊》影印为善本,但其似未见张之象本,仍多脱误。其后,训释《史通》之作相继问世。清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博采众长,撰成《史通通释》。是后,刊布《史通》多与《通释》同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浦起龙《史通通释》校点本。近年来,贵州、重庆又出版有《史通笺注》、《史通新校注》。

猜你喜欢

  • 友庆堂合稿

    七卷。明王时槐(1522~1605)撰。王时槐,字子直,又一字子植,号塘南,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嘉靖进士。历授太仆寺少卿,隆庆末(1572)年出为陕西参政,以京察而罢归。万历中,起用为贵州参政,鸿

  • 蓝户部集

    二十六卷。清蓝千秋(约公元1729年前后在世)撰。蓝千秋,字长青,一作长清,号石,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千秋以诸生荐授国子监学正,官至盛京户部员外郎。集中诗四卷,文二十二卷。然其诗文皆

  • 字体辨正

    一卷。清陆费墀(生卒年不详)撰。墀复姓陆费,字丹叔,浙江桐乡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四库全书馆总校及副总裁等官。著有《历代帝王庙谥年号谱》,《枝荫阁记》,偕纪昀等编纂《历代

  • 官场现形记

    晚清李宝嘉(1867-1906)撰。李宝嘉字伯元,又名宝凯,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人。他年轻时擅长八股诗赋、工书画篆刻,曾学过英文,并考中秀才。早年在上海

  • 清赏录

    十二卷。明张翼、包衡同撰。二者生卒年俱不详。张翼,字二星,余杭(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包衡,字彦平,秀水(今浙江省秀水县)人。二人皆失意于科场,于是乃弃去制义,共同购阅古书,从中采摭隽语僻事,积而成帙。

  • 字通

    一卷。宋李从周(生卒年不详)撰。从周字肩吾,临邛(今四川邛峡县)人,一说彭山(今属四川)人。治《三礼》、“六书”,尝与魏了翁切磋学问。是书成于嘉定十三年(1220),魏了翁为之作序。其自序云:“字而有

  • 左传杜注补义

    一卷。清苏本洁撰。本洁字幼清,江苏常熟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曾任兴化知府。作者认为,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颇有未尽之处,故撰此编。本书重在推求文句、体味语意,而少有引据考证,所以以“补义”

  • 皇清职贡图

    九卷。清傅恒(?-1770)等奉敕撰。傅恒,清满州镶黄旗人,富察氏,号春和,高宗皇后弟。乾隆时平定大小金川,有功封一等忠勇公;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出征缅甸;亦屡有战功,累官至大学士。乾隆十六年奉敕撰本书

  • 通鉴注辩正

    二卷。清钱大昕(1728-1804)著。大昕字晓徵、及之,号辛楣、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少詹事、广东学政。通经史、历算、地理、金石诸学,尤精校勘、音韵。治学

  • 方氏墨谱

    六卷。明方于鲁撰。方于鲁,初名大激,后以字行,改字建元,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方氏初学为诗,与汪道昆联姻后,被汪氏招入丰干社,待遇优厚。后学得程君房墨法,改而制墨。为与程氏争名,互相倾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