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律吕考
一卷。清吕调阳撰。调阳字竹庐,四川彭县人,同治年间举人。吕氏治学于经史、六书、地理,生平著述颇丰,合为《观象庐丛书》,此书即为其中一篇。此书旨在阐明古律吕度数,大抵辩驳九九为宫、三分损益之非古。首列十二律图,以八十为黄钟之宫。次论五声、十二声、四声及律容、钟度、琴度等。其所论多系臆想悬说。今存《观象庐丛书》本。
一卷。清吕调阳撰。调阳字竹庐,四川彭县人,同治年间举人。吕氏治学于经史、六书、地理,生平著述颇丰,合为《观象庐丛书》,此书即为其中一篇。此书旨在阐明古律吕度数,大抵辩驳九九为宫、三分损益之非古。首列十二律图,以八十为黄钟之宫。次论五声、十二声、四声及律容、钟度、琴度等。其所论多系臆想悬说。今存《观象庐丛书》本。
六十二种,八十三卷。清吴震方(详见《读书正音》)编辑。本书汇辑清初诸人所作之见闻录、日记、笔记、游记、杂录等作品,所谓“说铃”,是小说而不合大雅之意,语出扬雄《法言·吾子》“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四卷。清杨锐(1857-1898)撰。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派。张之洞的弟子,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二十一年(1895)参加了维新变法的强学会,二十四年(1898)春,倡立
三十五种,三百二十四卷。清李锡龄编辑。李锡龄字孟熙,陕西三原(今属陕西省)人,道光时官中书。于宅后构一园名远眺园,书斋名惜阴轩,贮书九万余卷,手披口吟,终日不倦。本丛书取世所罕见之宋元善本汇刻而成,偏
二十五卷。清陆位时撰。陆位时字舆偕,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在明朝时官至鄞县训导。该书成于顺治三年(1646)。前有陆位时的自序,称“小愤小悟,大愤大悟,不愤不悟”。愤,即心求通而不得之意,所以叫“愤”
一卷。中庸读法一卷。清王又朴撰。是书的总说,乃顺经文而畅其旨,无所阐发。读法,则就朱子九条而广之。其解“费隐”,谓因其不可离,则无处非道,无时非道,故称“费”,因其费则瞻在前而忽在后,故称“隐”。又说
六卷。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撰。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生平详见《文选残卷》(辞目)。曾编《文选》三十卷,裒集秦汉以来诗文甚富,为总集之祖,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自己也
① 六卷。元释大圭撰。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晋江(今属福建)人。至此间,居泉州紫云寺。其集本二十四卷:梦法一卷,梦揭一卷,梦事一卷,诗六卷,文十五卷。后世以其梦法、梦偈、梦事皆宗门语录,杂文亦多青词疏引
一卷。近代何容心(生卒年不详)撰。容心字蛰卿,安徽桐城人。何氏认为,有清一代,开示学童的“说文学”著作,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最佳,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然犹未尽善,只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纲,未以
四卷。清胡咏鸾撰。胡氏生平不详,参见《篆文通检》。《说文》所收九千余字,竟无汉姓“刘”字,经典之字亦多未录,致使后儒聚讼纷纭,或谓某字为补所当补者,或谓某字为补所不当补者。从六书本有假借一书观之,补阙
七卷。宋赵景良编。赵景良字秉善,南丰(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本书成书前,南丰刘作补史十忠诗一卷,述及宋末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佑、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之事。刘自撰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