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历代石经略

历代石经略

二卷(光绪九年陈州刻本)。清桂馥(1736-1805)撰。馥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此书根据顾炎武《石经考》、《金石文字记》、朱彝尊《经义考》诸书以及当时诸儒之说,而加以论述。内容包括上下七代。其中所列诸条分为三类,一不言汉石经为一字三字;二误以汉石经为三字;三考定汉石经为一字。尽破前人之惑,极为精审可据。书中还附有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以证明称汉石经为鸿都石经是错误的,也很详备。只是对于魏三体石经,此书引证并信从了朱彝尊的观点。朱说:“按魏石经本属三字,惟《典论》一卷乃一字耳。世传经为邯郸淳所书,而《晋书·卫恒传》谓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其非淳书明矣。《赵至传》云:‘年十四,诣雒阳,游太学,遇嵇康於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嵇绍亦曰:‘至入太学,睹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然则正始石经,实康等所书也。”但是,根据《晋书·儒林传》,赵至死于太康中,年三十七。姑且假定他是正始九年生的,太康二年死的,恰好三十七岁。魏石经立於正始中,当时赵至还未出生,怎么会有遇见嵇康写石经的事呢?必定是传闻失实,不可依据。至于晋石经,恐怕也并无其事。瞿中溶《汉石经考异补》说:“顾亭林《石经考》以《晋书·裴传》之语,即列为晋石经。愚谓裴之刻石写经,殆是因奏修国学,并写刻石经缺失者,以补完之耳。或实有别刻之意而未行,故於晋书本纪,洎他人传,皆未之及。岂可即据以为晋有石经之证。”瞿氏之说是对的,桂氏此书沿袭了顾氏的错误。至于桂氏认为顾氏於唐石经据补本校勘,故多不合,则足见桂氏还是自具慧眼,不是尽随人作计的。至于孟蜀石经,刘体乾所藏的宋拓本《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残卷,经、注共有四万六千四百多字,这些桂氏不及见,自然无从论之。金石经即宋嘉祐二字石经,丁艮善(即代吴重熹校刻此书者),在书后附识曰:“《春明梦余录》言,九经石刻,旧在汴梁,金人移置于燕,今不复存。盖燕之石经,即宋汴学二体石经,杨南仲所书者。金人但移《礼记》《春秋》等石,余者仍留汴学,后或移於他处。今祥符尚有《周易》残石,《尚书》残石,陈留又有《周礼》残石可证。然则燕学石经,既非金刻,不得曰金石经。”这确实可以补正桂书。

猜你喜欢

  • 学易阐微

    四卷。清罗登标撰。罗登标字子建,宁化人。康熙时举人,官任松溪县教谕。此书都是辨别易中疑义的,共有七十四论、五考、三十三解,合计一百一十二篇,大多都因循前人之说。首卷第一篇论画前有易,未免肤浅。卷三中以

  • 地学举要

    一卷。英国慕维廉(1822-1900)译。慕维廉,英国伦敦会教士。1846年来华,在上海传教。著有《大英国志》、《中国与福音》等书,还译有《地理全志》等书。《地学举要》一卷共分子目十二条,其内容为:总

  • 明光宗贞皇帝实录

    八卷。明叶向高(1559-1627)等修。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时与魏忠贤等抗争,卒谥文忠。著有《说类》、《苍霞草》、《编扉奏草》。该书成于天启三年

  • 尺木堂学易志

    不分卷。明代马权奇撰。权奇字巽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兵部主事。此书有王亹序,称马权奇才学甚高,招人嫉忌,甫阅仕版,在系者数月,絷维邸舍者三年。后事白归里,因而撰成此篇

  • 蒙斋中庸讲义

    四卷。南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谥正肃。此书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不见记载,只有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袁甫所撰《中庸详说》二卷,并且称已

  • 梁京寺纪

    一卷。不著撰人。此记无著述时间。此记升元寺条中,记载李玉时期升元阁仍存在,此梁朝文物,故推断此记为宋代初年手笔。是篇记梁代诸寺院,文笔雅洁。唐代释清澈著《金陵寺塔记》30卷,收入《唐书·艺文志》中,是

  • 读史亭诗集

    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清彭而述(1606-1665)撰。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今河南邓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阳曲知县、贵州巡抚、衡州兵备、广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早年入

  • 易象钩解

    四卷。明陈士元(生卒年不详)撰。士元字心叔,应城(今湖北应城)人。官至滦州知州。是书专阐经文取象之义,前有士元自序,以京房之学为太卜所藏,此说殊难成立。且京氏之法绝不主象,而士元引以为明象之证,亦失其

  • 谷庵集选

    八卷。明姚绶,(1423-1495)撰。姚绶,字公绶,初号谷庵,又号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云东逸史等,又称丹丘先生,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监察御史、江西永宁知府。擅画

  • 愚庵小集

    十五卷。清朱鹤龄(1606-1683)撰。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清初经学家。明诸生。明亡入清,专于笺疏之学,与顾炎武为友。承宋儒之学,并有所发挥。撰有《毛诗通义》、《尚书埤传》、《禹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