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经文字通正书
十四卷。清钱坫(1744-1806)撰。钱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经学家、书法家,钱大昕兄之子,钱塘之弟。乾隆副贡,官陕西乾州、直隶州州判。钱坫曾游关中,为毕沅幕宾,与方子云、洪亮吉、孙星衍讨论训诂、舆地学,并精研舆地学与文字学。论者谓钱坫沉博不及大昕,而精当过之。所著除本书外,尚有《诗音表》一卷、《车制考》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尔雅古义》二卷、《尔雅释义》十卷、《释地以下四篇注》四卷、《九经通借字考》十四卷、《说文解字斠诠》十四卷、《新斠注汉书地理志》十六卷、《史记补注》百三十卷等。本书题名“十经”,是因为它包括:《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主要考证各经之中文字的通假,所以叫做“通正书”。自序说:“康成注经,有读如读若、当作当为、或作或为、声相近、声之误诸说,与夫通之言同为异文一理,正之言准,乃殊义一宗,通正之缘,因声因字两例总之。何谓声,则语言是,何谓字,则偏旁是。语言则臣为辰,鼻为畀,是曰声同;禫为道,宗为臧,是曰声转。偏旁则工为功,功亦为工,正为征,征亦为正,是曰互通;父为甫,又为荨,方为旁,又为谤,是曰类通。又‘掤’见《诗·风》,《左传》谓之‘冰’;‘掫’见《左传》,《周礼》谓之‘’;‘窆’见《周礼》,《檀弓》谓之‘封’,《左传》谓之‘塴’;‘骴’见《月令》,《典礼》谓之‘渍’,《公羊》谓之‘瘠’;倘不同条共贯,曲推旁穿,何以理群类,究万原哉!”因此本书务推众说,以便推究本义。由于主旨如此,所以书中一部分依从《说文解字》,如一部“丕”下说,《周书》“丕子之责”,郑康成谓,“丕”读作“负”,《史记》正作“负子之责”,那么,“丕”与“负”相通。《春秋》“丕郑”,《史记·晋世家》作“邳郑”,这又与“邳”通。“邳”是以邑为氏,应用“邳”。又如,上部“旁”下说,也作“雱”,同古旁,与“方”通。《虞书》“方鸠僝功”,《史记》作“旁聚布功”,士丧礼牢中“旁”下注:“今文‘旁’为‘方’是也。”又与“彭”通。《易》“非其彭”,《子夏传》作“匪其旁”。按:“旁”字从方,“”即“祊”字,“祊”也从方,因此互通。如此之类,都颇为详赅。有嘉庆丁已文章大吉楼刻本,民国中国书店影印清嘉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