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纂要探源
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脾、肺、三焦(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