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求蒙

切韵求蒙

一卷。清梁僧宝撰。梁氏本名思问,字伯乞,号寒白退士,顺德(今广东顺德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精音韵学,尚著《四声韵谱》十六卷。二书相辅而行,是阅读《广韵》的参考书。《切韵求蒙》是表现中古语音的韵图。它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分归十六摄,其次序为:通江宕梗曾深咸臻山止蟹果假遇流效。梁氏云:“此诸摄诸韵次序,俱按今音(案指中古音),又参之古音(案指上古音),细求其转变之故,几经审定,然后编次,不敢漫沿旧说也。计自通至山,凡九摄,平上去入四声相承一贯,而肿隐焮没四部皆以一韵兼承两韵;自止至效,凡七摄,平上去三声相承一贯,与通江宕梗曾臻山共入。惟深咸入声不相通。又祭废夬泰四部皆无平、上声。”它打破《四声等子》等书的内外转界限而重加排定,使各摄按类相从,条理井然。在声母方面,仍沿用三十六字母,但发音部位采用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等名目,废弃宫商角徵羽等名,认为这是“好异者之所为”,所以“概不取”。《切韵求蒙》分开合两呼,每呼四等。共列八十八图,把《广韵》的冬与钟、唐与阳、登与蒸、臻与殷、歌与戈等韵同列一图,其他各韵分别自立一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一图之内,最右一栏标明摄、呼、等,兼注“轻”、“重”。横列三十六字母,但不象《四声等子》排为二十三行,也不象《切韵指掌图》将三十六字母一字排开,而是把声母标目分别列于各等列栏中。入声韵配阳声韵,阴声韵则“借入声字”以配之。借入之字外加方围以为标志。梁氏认为入声韵配阳声韵是音韵转变的正轨,入声韵与阴声韵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才“借用”入声韵兼配阴声韵。在韵图列字上,梁氏“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俗字、俗音概不取”。梁书以《广韵》为依据,表现了中古音系的结构,列字颇严谨。此书光绪三年(1877年)写成,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流通。

猜你喜欢

  • 交石类稿

    三卷。明吴文度(1441-1510)撰。吴文度,字宪之,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授龙泉县知县,历南京御史,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著有《交石类稿》。是稿收诗一卷,文二卷。其诗皆

  • 六书长笺

    七卷。明赵宦光撰。参见《说文长笺》。此书与《说文长笺》合刻,本为一书。以许氏叙内释六书之义者分为前六卷之首,以下备列班固、卫恒、贾公彦、徐锴、张有、郑樵、戴侗、杨桓、刘秦、余谦、周伯琦、赵古则、王应电

  • 内台集

    七卷。明王廷相(1474-1544)撰。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今属河南)人。生平详见《王氏家藏集》(辞目)是集为王廷相诗文集。凡七卷,收入诗二卷,词一卷,杂著一卷,奏疏一卷,杂文二卷。编刻于明嘉靖十五

  • 谕对录

    三十四卷。张孚敬所奉世宗密谕及其奏草。张孚敬初名璁,字秉用,永嘉(今浙江永嘉)人。正德辛巳(1521)进士,历官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孚敬因“大礼仪”受宠遇,嘉靖六年(1527)秉大政,备受世人

  • 栋亭诗钞

    五卷。附《词抄》一卷。清曹寅(1658-1712)撰。曹寅,字子清,一字栋亭(一作号栋亭),号荔轩,汉军正白旗人,世居沈阳。官通政使,江宁织造兼巡两淮监漕监察御使。曹寅好骑射,嗜读书,校刊古书尤精,曾

  • 瑶石山人稿

    十六卷。明黎民表(约1549年前后在世)撰。黎民表,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今属广东省)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授翰林院孔目,历吏部司务,官至河南布政使参议。民表好读书,诗与

  • 说文疑

    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是书依李焘《说文五音韵谱》以始东终甲为次,故分卷亦依李焘之数。每卷补遗,附于卷末,不另为卷。卷末另附《汉书》古字及音义异同诸字,与全书正文并不相干。没有凡例,惟开卷署曰:“《说文

  • 临川文献

    八卷。清胡亦堂(生卒年不详)编。胡亦堂,字二齐,慈溪(今浙江绍兴市)人,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官临川知县,后行取主事。著有《临川文献》。此集所选均为临川一县之文。宋有晏殊、晏几道、王安石三人,明

  • 杂字韵宝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依平水韵,取奇僻之字分韵隶之。其所取材,经史之外,鼎彝铭文、石鼓文、《说文》古文籀文、汉隶魏碑以及《文选》、《方言》、《广雅》、《释名》、《素问》、《太玄》之属

  • 试笔

    一卷。北宋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生平事迹详见《毛诗本义》。此书为杂集欧阳修手书墨迹,录而成编。往往与《六一诗话》、《归田录》语相出入。不知何人所辑。陆游《渭南集》有为杨元发跋苏东坡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