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十卷。清叶桂(1666-1745)撰。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叶氏生于世医家庭,三代业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父均为当时名医。十四岁丧父,从父之门人朱某学医,先后拜师十七人。叶氏少年聪悟好学,求知若渴,知识宏博,广通经史。学医采众家之长,能够“闻言即解,见出师上。”主要著述有《本草再新》、《本事方释义》、《时选医衡》、《叶案括要》、《叶天士秘方》、《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医案存真》、《叶天士医案增补》、《叶天士家传秘诀》、《叶天士晚年医案真本》、《叶天士万应奇效秘方一千六百种》、《幼科要略》、《医效秘传》、《评点叶案存真》、《评定陶节庵全生集》、《种福堂公选良方》、《眼科良方》、《温热论》等。多为门人或后人所辑。叶氏诊治疑难杂病有卓越成绩。特别对温热病有很大贡献。擅长治疗时疫。叶氏继承了金元诸家学说,并在对热病规律的大量观察下,脱出《伤寒论》的范围,创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论体系,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以划分热病的浅深和治疗步骤,提出伤寒与温病证治的不同,对卫、气、营、血的分辨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辨舌、验齿、观察斑疹和白的方法,成为温病诊断的特点,创立了温病学说。在治疗方面,叶氏主张根据卫、气、营、血之分,而四者又互有联系,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方法,创立了许多方药。在其倡导下,清代研究温病学的日益增多,形成了清代的温病学派。温病学派的创立,使很多温病患者获得治疗,弥补了单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一切外感病、传染病所造成的损失,也为后世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防治某些烈性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经验。叶氏兼通内、妇、儿、五官各科,而以内科为主。儿科亦有专长,擅长治痧(麻疹)、痘、惊风、疳积等症,往往三言两语即能道明某些儿科病的本质特征和施治诀窍。徐大椿赞赏不已地说:“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不传,得古真诠而融化之,不愧名家。”叶氏用于儿科、妇科方面的许多方剂,至今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于切脉、望色、察看舌苔及验齿等,分析病情丝丝入扣,十分有效。处方治病能师古而不拘泥,善于化用古方,创立新方。叶氏重视识证、立法、用方,强调对证用药。此书又名《临证指南》,为叶氏门人华岫云搜集整理而成,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五万字。后附《幼科新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幼科新法》据传为叶氏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卷一至卷八为内科杂病及外科、五官科病;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全书以病为纲,分为八十九门。每病列医案若干则,后附叶氏门人等撰论治一篇。末附书中所举方剂,便于查阅。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特点,立法处方精当、妥贴,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常以寻常药物而获奇效。书中所述理法颇有创见,如论述温热病说:“温邪上受,内八于肺,肺之周气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吸取了吴又可邪自口鼻而入的论点,提出了肺先受邪、逆传心包络的观点。如论中风,提出肝阳化风理论,治以滋肝肾之阴,兼用潜镇、清泄、平息法,认为类中风为本虚标实。提出胃阴虚说,对内伤虚劳证,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治疗。临证治疗上多从脾胃上立论。如虚劳阴虚咳嗽之所以出现形肌日瘁、食减、自利、腹痛、寒热等,总由脾胃受伤,气不摄而阴不化所致,不必治咳法滋,只必戊己汤加五味摄阴已足。其温病之说对后人影响颇大,如吴鞠通《温热条辨》多取材于此。一些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等名方亦从本书案中化裁而来。本书对临床证治十分切用。流传甚为广泛,被誉为临证医案范本,为重要的医案著作。徐大椿曾加以眉批品评,与原书共传于世。本书因系随见随录,因此各案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又因为门人编辑,未必尽为叶氏本意。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附《种福堂公选良方》)、光绪十年(1884)古吴扫叶山房刻本、19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华岳全集

    十三卷。明曹士抡撰。曹士抡,官华阴县知县。《华岳全集》明万历刻本,共十三卷。分二十二类。首图说。次峰麓名胜纪。次物产。次灵异。次封号考。次祭告文。次文。次碑记。次碑铭。次纪略。次状书。次辩。次颂。次赋

  • 本草乘雅半偈

    十卷。明卢之颐(详见《痎疟论疏》)撰。此书是卢氏在其父所作的《本草纲目博议》一书的基础上,历时十八年增补而成。乘为四数,每药之下原有核、参、衍、断四项说明,故称之为乘;称为半偈,是因此书于明末兵燹,原

  • 直隶五道成规

    五卷。工部奉救撰。清工部以直属各道一切工程需用工料按现行作法成例均有浮多,屡经驳减,并不划一。因频发是书以备查核。《直隶五道成规》乾隆刻本,共五卷。其所谓五道者,乃清河、永定、通水、天津、大名五河。书

  • 政问录

    一卷。明唐枢撰。唐枢,字惟中,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大臣。嘉靖进士。官授刑部主事。是书总结为官心得,论述治国方略,均有见地,而于财政收支情况尤为细加采讨,对兵用、国用、粮数、银数都一一开列核算。有些

  • 稗传

    一卷。元徐显撰。徐显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四库提要》考其当为绍兴(今属浙江)人,而寓居于姑苏(今江苏苏州)。《稗传》亦称《稗史集传》,记载元末文人儒士王艮、柯九思、陈谦、葛乾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

  • 除邪纪略

    一卷。清杨搢撰。杨搢,字蕴山,江苏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他是两江总督百龄的幕僚(自称其“治下”)。嘉庆二十年(1815年)二月,江南收园教徒方荣升,自号“蓬莱无极老祖”,刻有“九角龙文印记”一颗,

  • 嵩崖尊生书

    十五卷。清景日昣(生卒年不详)撰。景日昣字东阳,一字冬阳,号嵩崖,登封(今属河南)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幼习儒学,治《周易》,后因母病学医,研习医经,认为医易同源,业医者应能知常达变。此书为

  • 春秋大义

    不分卷。清魏凤林撰。凤林,慈溪(今浙江慈溪)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论语微言》及该书行于世。据书前自序,知作者为咸丰、同治时人。《春秋大义》不分卷,厘为六十二条。首论《春秋》经旨,然后依据经文,阐发《

  • 晏子春秋音义

    二卷。清孙星衍(详见《周易集解》)撰。孙氏先据明沈启南、吴怀保两本校定《晏子春秋》,又合《韩诗外传》、《说苑》、《新序》、《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推求审证字音字义,撰成此书,此书附于孙氏所校《

  • 望云阁诗集

    一卷。清郭芬撰。郭芬,生卒年不详,字芝田,安徽全椒人,孝廉汪履基之妻。清代诗人。性至孝,有《陌上桑》诗云:“朝采桑,暮采桑,朝朝暮暮泣路旁。蚕老茧稀,中心彷徨,儿欲作母衣,何以充官粮?阿母呼儿勿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