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其演变规律,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不依靠外在力量,永不停息地循环运行,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他还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老子心目中的“道”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老子学说中有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向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行规律)的命题,但他忽视了向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把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看作是循环往复。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儒家形成明显对立。他一方面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人民遭到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租税太多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提倡愚民政策,认为古代善于为“道”的人, 不是用“道”来教人聪明,而是教人愚朴。人民所以难统治,是由于他们知识太多。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甚至幻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去。《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战国中期的道家大师是庄子。庄子的思想源出于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先于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庄子所说的“道”,又指人的主体精神,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他的所谓世界只是主观观念的产物。庄子虽然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存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以至陷入了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老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于战国时期的法家申不害、韩非及黄老之学,对于东汉道教、魏晋玄学和古典文学艺术等,均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