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王安石等主持的政治改革。又称熙宁变法、熙宁新政。北宋中叶,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破产。外部又有辽、西夏勒索岁币和军事威胁,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积贫积弱局面日益严重,宋王朝统治危机加深。仁宗庆历新政失败后,朝野要求改革的呼声更高。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言事书”,痛陈“改易更革”为燃眉之急,势在必行。但未被朝廷采纳。神宗赵顼即位,锐意改革图治。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等主持,制定和推行新法,以谋理财整军,富国强兵。所行新法“以理财最为急务”,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同时进行整军,有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及设军器监等。此外,又改革科举与学校制度,罢诗赋、明经及帖经、墨义等,以经义策论明法试进士;改革太学之制,立三舍之法;撰注“三经新义”,颁为学校教科书,以为新法培养人材。新法限制了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的特权,缓和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但遭到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政治反对派的猛烈抨击与破坏,加以变法派内部分裂,宋神宗动摇,致使王安石两辞相位,变法步履惟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死,哲宗年幼继位,宣仁太后摄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全被废罢。

猜你喜欢

  • 推恩令

    汉武帝时主父偃建议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威胁京师。经过文帝和景帝时期对诸侯王的反复斗争,诸侯王的势力有所削弱。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规定诸侯王只衣食租税,不再治国

  • 金朝

    朝代名。俗称金国。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阿骨打在领导抗辽斗争节节胜利的基础上,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俘天祚帝,灭辽。天会五年,灭北宋

  • 晋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灭唐后,封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今山西翼城西),建立晋国。同时分给他“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怀姓即媿姓,是世居今山西南部的狄族姓氏。晋国以狄族为统治对象

  • 更役

    汉代各种劳役的统称,因各种劳役皆由成年男子 (称为“卒”)更迭为之而名。汉制,服役年限自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月,称为“卒更” (或“更卒”);此外,每人一生还须服二年兵役,一

  • 计口授田

    北魏初年一种以人口为依据分配土地的办法。鲜卑族拓跋部在拓跋珪平定中原前,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部落。拓跋珪平定中原后,开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及其周围分土定居。拓跋氏统治者又从中原地区及当时的蒙古草

  • 成汉

    十六国之一。建初元年(公元303年)李特病死,子李雄称帝,建成国政权,起义军政权蜕变为封建割据政权。李雄死后,子侄争夺帝位,相互残杀。汉兴元年(公元338年)李寿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成汉

  • 楚庄称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因北上受阻,转向东方发展,灭掉淮水流域一些小国,增强了实力。楚庄王即位后,以孙叔敖为令尹,选贤任能,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又平定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及附近群蛮、百濮的骚扰,使楚的国势为之一振

  • 梁山泊水军

    北宋南宋之际北方人民抗金义军之一支。金军大举南下攻宋,北方各地人民自发奋起反抗。张荣所领导的一支梁山泊农民起义军,这时也组织当地渔民、盐民和贫苦农民建立水军,转而抗金。初有战船数百艘,活动于梁山泊,英

  • 皮场庙

    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严刑惩治,规定凡贪污六十两以上银子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府、州、县要在衙门左面,别立一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将填满草的人皮袋,悬挂在官府公座两旁,用来警戒

  • 兰州机器织呢局

    简称兰州织呢局。清末最早的机器毛纺企业。光绪三年(1877年)主持兰州机器局的赖长用自制水轮机试织成呢绒。左宗棠受到启发,次年决定筹设织呢厂,由赖长督办。委托上海商人胡光墉订购德国机器,聘请德人十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