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运动
清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变法运动高潮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因是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港湾,争夺贷款,扩大对华投资,掠夺路矿权利,致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正在成长壮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瓜分狂潮的刺激下,要求改革政治,抵御外侮,发展资本主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之必要并提出各项新政建议。第三次上书送到了光绪皇帝手中,光绪皇帝从救亡图强和同慈禧太后争权出发,逐渐倾向维新。1895年8月(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康有为、梁启超既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大力宣传变法思想;又成立北京强学会,团聚维新人士及清室官僚。11月(十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出版《强学报》。翌年强学会被顽固派查封后,维新派又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笔, 《时务报》在变法运动中,发挥了时代号角的作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赶回北京,第五次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愿,要求光绪皇帝取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并警告光绪皇帝,现在如再不变法图强, “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应诏统筹全局摺》(第六书),断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并且提出“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几天之后,又上了第七书,提出仿效俄国,实行变法。4月(三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于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6日(二十八日)召见康有为,面询变法事宜,并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其专折奏事。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八月六日)三个多月中,维新派新政建议次第上达,光绪皇帝颁布了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一系列新政上谕。维新运动一开始就遭到慈禧太后及顽固守旧派的反对。6月15日(四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后胁迫光绪皇帝连下三道谕旨,罢黜光绪皇帝师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解;规定二品以上大员授新职,要恭诣皇太后谢恩;委任荣禄为直隶总督、节制北洋各军。9月21日(八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旨在推翻“新政”、重掌清廷实权的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