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均田制

均田制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首行于北魏,废止于唐代中叶。北魏初年,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流亡,土地荒芜,地籍紊乱,经济破败,税源枯竭,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推行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同良人一样受田;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初受田之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终身不还,可传至子孙,亦不得买卖,但超过二十亩可卖,不足二十亩可买。麻布之乡,另给麻田,男十亩,女五亩, 奴婢相同。新附民户,加给宅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年老及身死,露田则要还归政府。奴婢、牛则随有无以还受。桑田及宅地,均为世业,不在还授之限。受田之后,不得迁徙。分得土地的农户,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地方官也按级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度,仅仅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土地按人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是北魏初年计口授田制在中原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北齐、北周、隋、唐均沿用此制,但规定略有变动。如: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规定,男十八岁始受田,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 限四牛。北周规定,一夫一妇授田一百四十亩,未娶之丁授田百亩。隋依北齐之制。唐代均田制则有较大变更,唐令规定:男子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狭乡减半;奴婢不再授田;女子一般不授田,但寡妻妾可受田三十亩;老及笃疾废疾受田四十亩。所授之田,皆以二十亩为永业,余以为口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亦有所放宽。另按等级分授官吏永业田、职分田和公廨田。至唐中叶, 因丁口滋长,官无闲田,户籍混乱,不复给授,均田制无形取消。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推行了三百年左右,均田制度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些地区,授田也并未按均田令文严格执行。

猜你喜欢

  • 马相、赵祗起义

    东汉末年,益州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北)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朝廷对农民的压迫更变本加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春,马相、赵祗在益州绵竹领导数千名农民举行起义。攻下绵竹城,杀县令李升。又攻破雒县(治

  • 迁都北京

    明成祖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把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结合起来,决定从南京迁都北平(今北京)。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明朝政府对元大都进行大规模改建,征集了全国优秀工匠和百万民工,建造皇城、皇宫。布局以

  • 鸿沟为界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项羽与刘邦相约, 以鸿沟(自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南至淮阳入颖水)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参见“楚汉之争”)。

  • 东魏

    朝代名,北朝之一。北魏末年,官吏腐败,政治黑暗。太昌元年(公元532年),高欢立元修为帝,自为大丞相,深居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遥控北魏朝政。元修欲削夺高欢权势,扶植拥兵关陇的贺拔岳及其部将宇文泰,

  • 大周刑统

    五代时后周修定的法典。唐末以来,法律紊乱,刑罚苛酷,尤以后晋、后汉为甚。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曾命编修《大周续编敕》,仍承袭后晋、后汉之法,弊端很多。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柴荣

  • 郡国制

    汉初地方行政组织。汉初刘邦错误地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秦朝未封子弟为辅佐,故二世而亡。刘邦在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存的形势。郡直隶中央政府,王国则由诸侯王统治,实

  • 新附军

    元代军队的一种,系指收编的南宋军队。元统一后,和其他军队相参并用,或镇戍,或屯垦,或参加军事征讨。

  • 李纲辅政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宋金战争中宋朝主战派代表人物之一。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任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反对迁都。奉命主持汴京(今河南开封)守备,打击围城金军,逼其撤兵北返。不久,即以“专主战议”被排

  • 杨虎、刘六起义

    明代中期河北农民起义。河北地区是明朝统冶中心,皇室和勋贵在这里广占庄田,农民土地大都被他们侵占。同时,明朝在京畿实行强令民户寄养官马的政策,按岁征驹,种马若死或孳生不足数,养马户需要赔补。明朝人认为“

  • 共爱会

    中国第一个争取男女平权的爱国妇女团体。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日女学生胡彬夏、林宗素等听到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祖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在北京召开共爱特别会,含泪进行演说,决议要从军北征。她们哭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