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国野制

国野制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种体现社会阶级对立的制度。国和野分别指国都和国都四郊以外的地区。国都及其近郊地区的居民称作“国人”,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则称为“野人”。一般认为,国人是各级贵族及其疏远的宗族成员,也包括住在国邑中的工、商阶层,属于统治阶级,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在战争中则以甲士的身份充任军队的主力。野人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又称作“甿”,属于被统治阶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贵族剥削的对象,在战争中只能充当杂役或非主力性质的徒兵。春秋中后期,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国野之间的界限渐趋泯灭。

猜你喜欢

  •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2年,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建。杨行密出身孤寒,唐末参加江淮农民起义。后应募从军,官至庐州(今安徽合肥)刺史,隶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高骈部将毕师铎得蔡州节

  • 五刑

    古代的五种刑罚,依轻重的不同,分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宫(破坏生殖能力)、大辟(斩首)五等。五刑产生的时代有不同说法: 《尚书·尧典》中有“五刑”的记载,《尚书·吕刑》则说蚩尤始作“

  • 土断

    东晋南朝取消部分侨置郡县,将侨人户籍编入所在郡县的措施。东晋政府设立侨州、郡、县,安置南来人口,致使侨置郡县林立,南方原来郡县多被分割。侨人时常流动,居处不定,侨置郡县因之无一定境界。政府免征侨人赋役

  • 白虎观会议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群儒奉命会集于白虎观,详讨经义。朝廷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汉章帝称制临决,制成定论,称《白虎议奏》 (后亡佚)。又命史臣班固汇集讨论结果, 编撰成《

  • 北京兵变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辞职时曾提出临时政府地点应设于南京,新任总统须亲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企图借以约束袁世凯。孙中山一再催袁南下就职

  • 政闻社

    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大感振奋,积极活动筹建组织,准备回国参加宪政。次年由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政闻社

  • 逢泽之会

    战国中期的重要会盟之一。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于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南)开会,并驱逼十二位诸侯以朝见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魏惠

  • 王金刚奴起义

    明初陕西农民起义。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陕西沔县人王金刚奴、田九成、高福兴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王金刚奴称“天王”,田九成称“汉明皇帝”、高福兴称“弥勒佛”。起义军在阳平关打败明军,攻下陕西略

  • 刘晏理财

    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曾任多职,理财达二十年。在此其间,刘晏力主改革,建树颇多。他在物资转运中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改陆运为水运。分段运送,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济关中。又放弃官产官销的盐法,改行自由经

  • 宁远战役

    努尔哈赤率兵围攻明朝山海关外重镇宁远卫的战役。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明朝继熊廷弼之后,以孙承宗经略蓟辽。孙承宗命参将袁崇焕守宁远,修工事,兴屯田,积极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