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八旗兵

八旗兵

清代军队的一种。努尔哈赤始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因部属增多,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专统率满人。正黄、正白和镶黄称为上三旗,是清帝自己直接统率的亲军;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由满洲贵族统率。到皇太极时,先后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以统率所属的蒙古人和汉人。共为二十四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清统一中国后,八旗兵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 (京营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 “禁卫兵”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选上三旗中才武出众者组成,分班入值禁中,由领侍卫府统领。“兵卫”建制有: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由绿营兵组成的五城巡捕营亦附属之),内府三旗(上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驻防兵”则根据驻防地的轻重,确定驻兵人数之多寡。各省城以及各城镇要地,分别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职,负责统领。八旗兵初为清军主力,清中叶以后,日益腐朽,至清末逐渐瓦解。

猜你喜欢

  • 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代汉称帝二十年后,复兴汉室,史称光武中兴。刘秀称帝建汉后,逐步镇压农民起义军,扫平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他废除王莽苛政,取悦民心,平冤免罪,约法省刑,稳定社会秩序;广罗人才,封功臣,

  • 海禁政策

    清初为了防范汉族人民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厉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水”。清初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始许民得以造船

  • 召父杜母

    西汉时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及东汉时河内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人杜诗,先后为南阳郡太守, 为民兴利,务在富民,人称为“召父杜母”。召信臣躬耕劝农, 利用水泉,开通沟渎,修筑堤闸数十处,灌田三万余

  • 鄢陵之战

    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79年,宋国华元约合晋楚二国弭兵结盟,事后两国都无诚意遵守盟约,仍然为争夺势力范围明争暗斗。公元前576年,楚进兵郑、卫,郑背晋与楚结盟。晋怒而伐郑,楚恭王亲自领兵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约在唐代中叶。永徽、开元年间伊斯兰教建立的大食国曾两次派使来唐。安史之乱时,唐亦用大食兵,以收两都。不少大食士兵,落籍中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亦传入中国。由东南海路到达中国的伊斯兰教

  • 铜马帝

    刘秀称帝前的别号之一。王莽末年,今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大小数十支,众达数百万人。其中声势强大者为铜马起义军,拥众数十万。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来河北,趁机发展势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

  • 三长制

    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魏初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宗强族有大量隐庇户口,不负担国家赋役。为使豪宗强族的依附民口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元宏接受

  • 十二监、四司、八局

    明代宦官机构,总称二十四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总计在十万以上。十二监包括司礼监,掌礼仪刑名及内外章奏等; 内官监,掌营造宫室、陵墓以及铜锡妆奁、器用、冰窖诸事;御用监,掌御前所用诸器以

  • 江陵之战

    唐军平定肖铣的一次战役。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唐将李孝恭、李靖奉命发巴蜀兵,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发,顺江而下,突袭江陵(今湖北江陵)的肖铣。时峡江水涨,肖铣毫无所备。唐军战舰二千艘神速出击,

  • 租庸调法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包括田租、力庸和户调三项,故简称租庸调法。征收的原则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初颁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七年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