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人民反对清政府对外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亦称保路风潮,是收回利权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准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后又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清政府出卖路权的罪行,引起湘、鄂、川、粤四省与铁路有紧密联系的广大群众的愤怒,也直接侵犯了地方绅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四省迅速掀起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保路运动。运动开始时是由立宪派领导的,采用开会宣传、进京请愿的方式,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力图将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但清政府悍然拒绝并严禁保路运动。广大群众逐渐突破“文明争路”的束缚,长沙、株州万余工人举行罢工示威,湖北宜昌数千筑路工人与清军发生武装冲突,湖南学生罢课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留日学生与海外华侨也坚决主张和清政府抗争到底。四川的保路运动尤为激烈,各地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8月24日(七月一日)成都召开有万人参加的保路大会,号召罢市、罢课、抗粮抗捐。四川的革命党人和哥老会力图把保路风潮引向武装起义。9月17日(七月二十五日)清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罗伦、蒲殿俊等,封闭铁路公司,愤怒的群众数万人齐集督署门前要求释放被捕人员,赵尔丰竟下令开枪打死群众几十人,造成流血惨案。消息传出,全省沸腾,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旬日间就有十几万起义军进攻成都。保路运动的猛烈发展使清政府惊慌万状,急忙从湖北调新军入川镇压,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

猜你喜欢

  • 宁平之战

    匈奴贵族反晋夺权斗争的一次战役。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匈奴汉国派刘曜和王弥率兵围攻洛阳,掌握西晋军政大权的司马越,与太尉王衍率主力军队十万余人,东出洛阳行至苦县(治今河南鹿邑)的宁平城(今河南郸城

  • 湖广会子

    南宋一种地方性纸币,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湖广总领王珏先曾创行一种以铁钱为本位的“直便会子”,面额分为一贯、五百两种,专用于荆湖北路,名为湖北会子。后又通行于京西路和广南路,称湖广会子。规定每若

  • 龙门石窟

    我国著名石窟。亦称伊阙石窟。分布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龛七百八十五,造像九万七千余尊

  • 常胜军

    由美国人华尔洋枪队扩编改名的反动军队。外人称“松江军”、“昆山军”。1860年(咸丰十年),中外反动势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由苏松太道吴煦和候补道杨坊,勾结美国人华尔在上海招募外国亡命之徒成立洋枪队,华

  • 海防之议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政府内关于海防问题大争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遍告危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美日联合侵略台湾,清政府以承认日本侵略

  • 隋灭后梁

    后梁是南北朝时期肖氏建立的政权,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据有江陵附近数县,为西魏、北周附庸。其国虽弱小,但控长江中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隋朝建立后,杨坚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全国。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八

  • 道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其演变规律,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不依靠外在

  • 元末红巾军

    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以红巾裹头并举红旗为号。故名。又,起义者烧香拜弥勒佛,亦称香军。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率红巾军首义颍州(今安徽阜阳)。之后,红巾军遍及各地。刘

  •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与副使王景弘奉成祖

  • 蒙古翰林院

    元代中央官署名。负责以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译写其他民族文字,兼掌颁降玺书。秩从二品(后曾升正二品、从一品)。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诏令颁行蒙古新字,并规定以该种文字译写一切文字。至元八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