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于谦守卫北京

于谦守卫北京

明景帝时于谦抗击蒙古瓦剌部骚扰、保卫北京的战役。于谦(公元1398年—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宣德、正统时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京师大震,百官张惶失措。于谦毅然以国家安危为己任,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拥立英宗弟郕王为帝,是为景帝;反对徐珵等提出南迁的主张,坚决保卫北京;杀王振党羽马顺。于谦被任为兵部尚书,担负起保卫京师的任务。于谦调集军队,加强城防,并派人四出召募民兵,由本地官司率领操练,遇警调用。北京城内居民纷纷赴官投报杀敌,大大加强了北京的防御力量。同年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驱兵直抵北京城下,于谦率二十万大军迎战,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经过五天激战,也先连战皆败,又闻明援军将至,恐断其归路,遂由良乡退去。于谦论功加少保,总督军务。他积极备战,令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永平(今河北卢龙)、山海(今河北山海关)、辽东(今辽宁辽阳)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将京师三大营改为“团营”,选精兵十五万,分十营团操,改变过去不相统一的混乱情况,提高了战斗力。次年,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英宗乘景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诬以“谋逆”罪,惨遭杀害,家属戍边。宪宗时,其子于冕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孝宗时諡肃愍,神宗时改諡忠肃。

猜你喜欢

  •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觊为建立个人独裁统治而制订的文件,又称《民三约法》,俗称《袁记约法》。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召集御用的约法会议,炮制出为实现其个人独裁统治的《中华民国约法》,

  • 十三洋行

    也叫公行、洋行、外洋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州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清代严格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后,广州十三行业务更加发达,但并不完全固定为十三家

  •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则所制定的一整套维系各级贵族上下、尊卑、贵贱、亲疏关系的典章制度。礼是执行这套典章制度的具体礼节仪式,乐是配合礼仪所奏的乐曲。凡是贵族阶级所强调的道德规范,如忠、信、孝、悌、

  • 忠义巡社

    宋代民间抗金军事组织。北宋末至南宋初,金军大举攻宋,河朔各地人民纷纷自动拿起武器,结为“巡社”,奋力抗金。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高宗赵构采纳张悫建策,令诸路、府、州、军巡社均以“忠义”为名号

  •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代表中国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与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开展了论战,论战内容:第一,要不要变法。维新派认为中国处于“四夷交迫,分割洊至,覆亡无日”的危险境地, “守旧之致

  • 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款

    1899年4月28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九日)日本强迫清政府在福州签订,共十二款,附有《另约章程》五款,具体规定了福州日本租界诸事宜。《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款》是继前一年日本强迫清政府承认福建省为其势

  • 建炎复辟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南宋扈从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逼迫赵构禅位于三岁幼子赵旉后,以隆祐太后垂帘决事,大肆屠杀朝臣,企图独擅朝政,引起朝野上下强烈反对。七月,苗、刘兵败伏诛。赵旉旋以惊悸

  • 反矿监税使斗争

    明神宗时城市工商业者和手工业工人反对政府掠夺的斗争。明神宗时,财政濒于绝境。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政府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四出掠夺民间财物,激起城市市民的激烈反抗。万历二

  • 科差

    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公元1236年太宗窝阔台始行“五户丝”制,规定诸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后,改行“二五户丝”制,规定每两户出丝二斤输

  • 浮动地狱

    外国殖民者装运华工的船只,被拐骗上船的我国同胞,如处地狱之中,故被称为浮动地狱。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西方殖民者就开始秘密掠卖华工出国。随着鸦片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殖民者掠卖华工的活动更加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