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日本,中国人民义愤填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割台的斗争浪潮。各界人士以罢市、发布檄文、通电、上书等方式表示强烈抗议。台湾人民更是“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清政府却不顾人民的意愿,一意孤行,派李经方(李鸿章之子)于1895年6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与日本签订交割台湾证书。而在此前四天, 日本侵略军已从基隆以东五十里的澳底登陆,清政府命令台湾文武官员内渡, 日军不日即陷基隆、台北。台湾巡抚唐景崧遵旨内渡厦门。帮办台湾军务、台南守将刘永福,在爱国军民的拥护下领导抗战。他集众订立盟约,提出“众人一心,兵民一气,不计生死”的口号,与蜂拥而起的民众武装义勇军团结配合,共同战斗。义勇军以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部最为著名。他们先是在台湾北部的新竹一带屡挫日军,后因粮械不济失利,姜绍祖在战斗中被俘牺牲。吴汤兴、徐骧等率部南撤,在苗栗一带奋勇拒敌后,与刘永福所派前来接应的吴彭年部黑旗军,一道退守大甲溪。后在刘永福亲军七星队的增援下,在台湾中部重镇彰化与日军激战,给敌人以重创,吴汤兴、吴彭年及七星队大多数战士壮烈牺牲,彰化失守。接着,爱国军民艰苦御守嘉义,台南。在危急的形势下,刘永福弃军内渡,徐骧力战阵亡。10月21日(九月四日)台南失陷。日军自澳底登陆至此时侵占全台,历时五个月之久,投入兵力五万余,伤亡及疲病遣返者共达三万余。号称最精锐的日本近卫师团,被消灭了将近一半,师团长、亲王北白川能久中将、旅团长山根信成也先后重伤毙命。此后五十年间,台湾人民不断进行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猜你喜欢

  • 淮西之变

    南宋初淮西兵将叛降事件。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春,宰相兼都督张浚奏罢刘光世兵柄,以其军隶属于都督府。八月,以刘部将王德、郦琼分别为淮西正副都统制,而以文臣吕祉节制之。王、郦之间素不相协,宋廷乃调王

  • 争国本

    明神宗时因立太子问题引起的争论。明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郑贵妃生子常洵,常洛为长。神宗宠爱郑贵妃,意立常洵,乃以“数年后皇后无出,再行册立”为由,迁延不立太子。许多大臣为维护传统的封建继承制,

  • 谶纬

    汉隋之间流行的谶录图纬占验术数之书。亦称图纬。谶是巫师或方士伪托神灵而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的图书符篆,作为吉凶祸福的符验或治乱兴衰的征兆。纬是对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假托神意或圣人先师之说而编集的解释

  • 斡鲁朵制

    辽皇帝宫帐称斡鲁朵,负责管理皇帝私有之禁卫军、民户、奴隶和州县,是一个保卫皇帝,维护皇权的特殊的军事经济单位,而不同于一般国家机构。因此也称宫卫。皇后也可有自己的宫卫。阿保机时,从亲信贵族子弟中拣选精

  • 襄汉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襄阳镇抚使李横所部为金及伪齐联军击败,宋失襄阳府(今湖北襄樊)、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东)及邓(今河南邓县)、随(今湖北随县)、郢(今湖北钟祥)等州。次年

  • 期门

    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因为他们经常“期(待命)诸殿门”,听候调遣,故名。属光禄勋,宿卫皇帝。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 蒲安臣使团

    十九世纪末由美国人蒲安臣率领的清政府外交代表团。遣使出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向清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总理衙门鉴于1868年(同治七年)将与各国进行修约交涉,特于1867年(同治六年)奏准遣使出洋

  • 南学会

    清末维新派在湖南讲求新学、宣传变法的团体,由唐才常、谭嗣同发起,于1898年2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一日)成立,在长沙设总会,县设分会。南学会的宗旨是: “讲爱国之理,求救世之法”。每月讨论四次,

  • 李自成起义

    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公元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在地主家当牧童,二十一岁时,在银川驿当驿卒,后失业,无以为生,又为高利贷所迫,偕其侄李过逃甘肃,

  • 上海华新纱厂反日斗争

    上海华新纱厂被暗中出售给日本资本家, 日经理决定减裁工人,引起工人不满。1905年4月25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承买该厂的日本经理及承买该厂的中间人耶松船厂外籍职员两人至该厂,愤怒的工人将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