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东丹国

东丹国

辽封国名。天赞四年(公元925年)冬,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东征靺鞨粟末部大氏所建渤海国。次年初,进围渤海国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渤海王大諲譔出降。阿保机遂以渤海旧地为东丹国(意即东契丹),改忽汗城为天福城,册封太子耶律倍(突欲)为东丹王,又号“人皇王”。辖今绥芬河流域及乌苏里江、兴凯湖以东至海滨五京、十五府、六十一州之地。旋以太祖死,皇族内部发生皇位之争,次子耶律德光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继位,太子耶律反倍被称为“让国皇帝”,屡受猜忌、压抑。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又被迁至南京东平府(今辽宁辽阳),派人监视。天显五年十一月,耶律倍遂浮海逃奔后唐。东丹国废。

猜你喜欢

  • 范蠡经商

    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本楚宛人)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引身自退,泛舟五湖,变易姓名,经商求富。曾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后看到宋国的都城陶为天下之中,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来往货物皆在此交易,遂又

  • 郑成功抗清

    郑成功系郑芝龙之子。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苦劝不听,遂率部拒降,在广东南澳招兵买马,组织义军,坚持抗清斗争。先奉隆武,后奉永历年号。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从南澳出兵,两三年间,接连攻占了同安、海

  • 高庆裔之案

    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熙宗时,贵族宗翰、宗磐、宗干等握有军政大权而分立派别,互为政敌,明争暗斗异常激烈。熙宗锐意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改革,乃采取“以相位易兵柄”之术,解除了宗翰等人手中的兵权

  • 平治章程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英国在拉拢东南各省督抚搞“东南互保”的同时,策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独立”割据。英国香港总督卜力授意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与兴

  • 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各不相同。以度来说,各国尺寸长短不一。以量来说, 更为混乱。如秦以升、斗、桶(斛)为单位,均以十进位;齐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姜齐时升、斗、区均为四进位,而以十釜为钟,田氏代齐

  • 冯太后执政

    冯太后 (公元442年——490年), 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幼年没入宫中。太安元年(公元455年), 冯氏十四岁,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选其为贵人;次年立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

  •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元末北方农民大起义。因起义者以头裹红巾为标志,故又称红巾军大起义。领袖韩山童,原籍栾城(今河北栾城西),其祖父因传播白莲教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领袖刘福通,颍州(今安徽阜阳)人。韩山童、刘福

  • 唐律

    唐代法典的总称。唐与隋一样,律、令(对各种制度所做的具体规定)、格(对律令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式(各种行政法规)并行,以律为主。唐主要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和开元律。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诏

  • 全真道

    道教的一个支派,始创于金朝中期。创始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该教反对饮酒茹荤,反对娶妻生子,倡导静心修身,除却人间情欲,以返本还真,得道成仙。蒙古兴起后,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投靠蒙古贵族。他不辞辛劳,奉

  • 范仲淹改革

    见“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