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朋赋
俗赋。作者佚名。敦煌遗书存六种唐人抄本,S2922、3227、3904、4901,P2653、3873,其中年代最早的是P2653,该卷内有武后时代新字“”(臣),有人据此推定为武周写本。《敦煌掇琐》、《敦煌变文集》、《敦煌文学作品选》、《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等书收有录文或校注本。《韩朋赋》取材于韩凭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搜神记》卷一一《韩凭妻》条,全文仅三百余字。《艺文类聚》卷四〇、《法苑珠林》卷三六等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敦煌本《韩朋赋》在充分吸取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又将原作中的人物韩凭、何氏、苏贺分别改为韩朋、贞夫、梁伯,在故事情节的铺陈排比,人物形象的艺术描绘等方面也更加生动鲜明,真挚感人,与其说是通俗的故事赋体,还不如说是一篇结构谨严的短篇小说,全文长达二千余字。作品为了表达理想爱情的悲剧主题,充分利用韩朋夫妇精诚相爱、无辜被害及其死后复仇的细节描写。首写贞夫是一位“明解经书”的淑女,婚后即立下“不再改嫁,死事一夫”的誓言,当韩朋出游,六秋不归,贞夫写下家书,盼其归来,不幸其书被宋王所得,引起一场阴谋。其次写贞夫被骗入宫,面对宋王逼婚,十分蔑视“一国之母”的生活,表现出忠于爱情,不慕高位的精神境界。最后,韩朋夫妇,屡遭陷害,双双殉情,化生青、白二石,宋王强令埋于道东道西;不料又长出“根下相连”、“叶叶相笼”的桂树,宋王遣人伐之,又变成举翅高飞的“鸳鸯”。宋王拾得一片毛羽,“摩拂项上,其头即落”。这种死后复仇的艺术处理,进一步深化韩凭故事的反抗主题,表达出劳动人民“行善获福,行恶得殃”的善良愿望,因而更富有感染力,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元杂剧《青陵台》、《相思树》,也都直接取材于这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