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卢鋋

    【介绍】:鋋,一作挺。生卒年、籍贯不详。曾任奉天县令。肃宗时,封姜太公为武成王,置十哲。德宗贞元初,去十哲之称。鋋有《武成王庙十哲赞》一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当为肃宗、代宗时人。作品已佚。事

  • 韦洪

    【介绍】: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年间在世。曾官户曹,并陪太州团练使任要祭祀岱岳。《全唐诗》存诗1首。

  • 少陵体

    诗歌风格。杜甫自称“少陵野老”,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因称其诗为“少陵体”。杜甫擅长五、七言古诗和律诗,并首创“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诗,他善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巨大的艺术概括,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 在前

    最先,领先。王建《宫词一百首》之四十五:“众里遥抛金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

  • 杨仲昌集

    文集。唐杨仲昌撰。席豫《高都公杨府君碑铭并序》谓文集十卷,盛行于世。《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杨仲昌集》十五卷。其后未见著录。作品已佚。

  • 陈京

    【生卒】:?—805【介绍】:唐代散文家。字庆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陈兼子。大历元年(766)进士及第。授太子正字。历咸阳尉、太常博士。兴元元年(784)迁左补阙。历膳部员外郎。贞元八年(79

  • 义鹘

    【介绍】:杜甫作。一作《义鹘行》。这是一首寓言诗。诗借猛鹘向舌噬幼鹰的白蛇复仇的故事,热情赞扬了爱憎分明、见义而动的侠义行为。借物以寄怀,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的精神。杨伦曰:“记异之作,愤世之篇,便是聂

  • 绵绵蛮蛮

    鸟鸣声。韦应物《听莺曲》:“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

  • 穰苴

    春秋时齐人田穰苴。齐景公召为将军,治军严明,善于用兵,迁大司马,又称司马穰苴。后用以代称将才。张昌宗《少年行》:“白璧赠穰苴,黄金奉毛遂。”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侍臣双宋玉

  • 历下亭

    一称古历亭,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湖心小岛上。因济南古称历下(历山之下),故有此名。约建于北魏年间,旧址在五龙潭附近。唐天宝四载(745)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会于济南,并同游历下亭,杜甫作《陪李北海宴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