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塞下曲四首

塞下曲四首

【介绍】:

①(全)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前漫游西北时作。《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属《横吹曲辞》,为唐新乐府辞。有的本子作《塞上曲》,第二首,一本题作《望临洮》。诗写边塞征战之事。前二首写得尤其好。第一首前四句极写边地之寒苦萧条,后四句用对比手法,批评“游侠儿”的恃勇骄纵,赞扬“幽并客”的战死沙场。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渲染,正是为了突出幽并健儿以身许国的忠勇。第二首追忆开元二年(714)薛讷大破吐蕃事,格古气雄,读来悲壮苍凉,但不衰飒,更不消极悲观。②(全)常建作。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开边战争因而边疆地区连年征战,不得安宁。这组诗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正反两个方面作了纵向比较,态度鲜明地表示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张。第一首热情歌颂了汉武帝时与乌孙通好,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天下太平的盛况。第二首写自明君祠北望,一片髑髅遍地、阴森恐怖的惨象,表现战争造成的严重祸害。第三首言边将无能,即使连年劳师远征,士卒也只能徒作冤死之鬼。第四首写昭君墓之孤寂荒凉,喻唐王朝放弃睦邻政策,有违昭君出塞之初衷。贺裳评第一首曰:“唐三百年,《塞下曲》佳者多矣,昌明博大,无如此篇,出自幽纡之笔,故为尤奇。”(《载酒园诗话》又编)③(全)李益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这组诗均写出征塞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一首写边塞的奇丽风光和驻边将士的骁勇善战;第二首凭吊秦汉遗迹,慨叹古往今来烽烟迭起征战不已;第三首以前代忠臣义士作比,抒写汉族军民在胡敌侵扰掳掠下坚贞不屈、赤心向国的精神;第四首表达大唐将士慷慨赴边、立功沙场的豪情壮志。全诗语言铿锵,气势雄壮,境界壮阔,内涵浑厚。

猜你喜欢

  • 王季文

    【介绍】:字宗素,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咸通年间进士。曾任秘书郎,后归隐九华山。《全唐诗》存诗2首。

  • 韩常侍

    【介绍】:唐代诗人。名字、生卒年、籍贯不详。《诗话总龟》谓其宣宗时为郎吏,有诗名,曾应诏进诗八十首。后曾为常侍。《全唐诗》存诗三首、断句二句。按《新唐书·艺文志四》等,韩琮,有诗名,大中中曾为户部郎中

  • 清晤

    【介绍】:见悟清。

  • 杜甫草堂

    濮禾章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本书详细叙述了成都杜甫草堂的兴衰变迁和杜甫在草堂的交往与诗作,并对草堂景物及其园林艺术特色作了介绍。

  • 唐诗易读

    汤高才赏析,李祥绘图。香港山边社1990年10月出版。本书精选唐诗101首,逐一作了句解和赏析。另于每位作者的第一首作品后附其生平简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书前有“前言”及配合本书正文内容所作的“唐诗

  • 杜诗选

    明杨慎批选。凡六卷。乃明闵映璧所刻《李杜诗选》之杜诗编,共选杜诗264首,多载宋人刘辰翁之批,并有杨慎之评语。杨慎批注虽皆简短,但因杨博闻强识,精于训诂考据之学,多有补前人注解之缺失,颇有参考价值。此

  • 南朝

    七言律诗。唐李商隐作。此诗作于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游江东,作此诗讽刺南朝君主荒淫失政。前半通过典故串合,追括六代;后半专咏陈朝事。其构思以南朝为一整体,点面结合。叙次错综善变,寓讽意于叙

  • 不加点

    即文不加点。点,涂改。东汉祢衡曾在江夏太守黄祖之子黄射宴席上即席作《鹦鹉赋》,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富丽。见《后汉书·祢衡传》。后因以“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岑参《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

  • 灵应台

    五台山(南五台)五峰之一。白居易有《登灵应台北望》诗。参见“观音台”。

  • 赵徵明

    【介绍】:见赵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