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黎族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黎语自称“”。因分布地域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内部又分“侾”、“杞”(或“岐”)、“美孚”、“本地”等支系。现有人口1110900 (1990年),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源于百越一支,远在新石器时代便从大陆迁往此地生息繁衍,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西汉时被称“骆越”,东汉至隋唐多称之“”或“俚”,是对南方民族一种泛称。黎的名称始于唐末,宋以后沿用至今。很早就从事刀耕火种农业,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以来与南来汉人不断接触,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宋以后一些与汉族杂居地区,生产工具和耕耨灌溉之法已与汉族无异。除种植稻米、薯类外,黎峒出产的香料、槟榔、椰子、黄腊、赤白藤等特产和青桂、花梨等珍贵木材通过汉商转销大陆各地。妇女纺、织、染、绣工艺极精,所织“黎锦”、“黎幕”、“黎单”绚丽多彩,早就闻名于世。到了明清,大部分黎族地区已确立封建地主经济,但迄至解放前夕在五指山腹地部分地区仍残留有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形态(合亩制)。随着封建化的扩大和深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明代以来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此起彼伏,进入近现代,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海南岛,又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后来还积极参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黎族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民谣、口头文学、传说故事以及各种舞蹈和乐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些地区到解放初期仍保留文身、黥面、椎髻、居船形屋、“放寮”、不落夫家和自然崇拜等古老习俗。

猜你喜欢

  • 绰罗斯北中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小峡贝子旗或哈尔格贝子旗。康熙五十五年(1716),准噶尔部台吉卓哩克图和硕齐孙阿喇布坦率众附清,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二佐领半。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

  • 丘堆

    ?—428北魏将领。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东北)人。鲜卑丘氏,拓跋宗族十姓之一。初以忠谨入侍。太宗拓跋嗣即位,拾遗左右,迁散骑常侍。曾征山胡,御刘裕(宋武帝)军于枋头。泰常三年(418)后秦灭后,留镇并州

  • 崩如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卡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分布在西藏西巴霞曲(河)流域北端比夏一带,人口仅数千人。传说系自天而降的女祖先列德罗登的后裔。包括比夏、夏波、米里和华多四个氏族。男子头戴板瓦

  • 富德

    ?—1779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驻防吉林。乾隆十三年(1748),从经略大学士傅恒征金川有功,自护军擢至二等侍卫,累迁副都统。二十年(1755),以参赞大臣随军征阿睦尔撒纳,因奋勇击杀立

  • 蒙宋联盟灭金

    蒙金战争中的事件之一。太祖二十二年(1227),成吉思汗临终前,以金朝据黄河、潼关天险,难以速破,遂定下联宋灭金的决策。窝阔台汗即位后次年(1230),蒙古举兵攻金,连取天胜堡、凤翔等地,因连年征战,

  • 雷峒

    壮族地区古地名。又称雷洞。北宋时邕州左江道侬峒地。为北宋侬人(今壮族先民)首领※侬智高起义地点之一。后改下雷州。民国改雷平县。今为广西大新县下雷乡。壮族聚居区。

  • 田景贤

    宋末元初思州领主。又作田师贤。思州(今贵州务川一带)人。西南溪峒少数民族大姓豪富。史称“思州田氏”。宋德祐元年(1275)四月,加知思州并复州团练使。九月,升福州观察使。十二月,元世祖封其为思州安抚使

  • 逋租羌

    唐※“西山八国”诸羌之一。即敛才羌。其地在今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辖茂县一带。贞元九年(793),其国王弟邓吉知随东女国王汤立悉入朝,唐授其职为试太府少卿兼冉州长史(一作丹州长史,误),隶茂州

  • 北雅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宗教活动中,内容多表现人类起源、现实生活及对神鬼的祈祷等。跳时众人排为一字形,以脚慢节奏踏地,手臂轻摆,用锣鼓合拍。

  • 抄兀儿

    蒙古国开国功臣。又译抄吾儿。照烈氏。故又与氏合称召烈台抄兀儿。原附属泰赤乌部,后归附铁木真(成吉思汗)。宋嘉泰元年(1201),获知泰赤乌、弘吉剌、哈答斤、散只兀等11部会于刊河(今根河),共推札只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