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上。山高140余米,因形如堆积的麦秸垛状,故名。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北魏、西魏、北周间大规模建造。其后隋、唐、五代、宋、明、清各代亦陆续有修凿扩建。初名无忧寺,后称石岩寺。现尚存窟龛、摩崖雕刻194处,计有壁画1300多平方米,各种造像7200余尊,因山石不宜雕凿,其中造像多为泥塑。壁画大部分剥落,但尚可看出中原画风貌。窟内还有北朝“崖阁”7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上。山高140余米,因形如堆积的麦秸垛状,故名。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北魏、西魏、北周间大规模建造。其后隋、唐、五代、宋、明、清各代亦陆续有修凿扩建。初名无忧寺,后称石岩寺。现尚存窟龛、摩崖雕刻194处,计有壁画1300多平方米,各种造像7200余尊,因山石不宜雕凿,其中造像多为泥塑。壁画大部分剥落,但尚可看出中原画风貌。窟内还有北朝“崖阁”7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吉朗吉卫。正统(1436—1449)后设。
?—1663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托和洛氏。崇德三年(1638),任吏部主事。六年(1641),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围明锦州。顺治二年(1645),迁吏部启心郎。四年,授云骑尉世职,晋世职骑都尉兼一云骑
见“速檀”(1840页)。
①水族地方治安联防组织。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时贵州三都县九阡及榕江县水尾等地水族29村寨,为保障地方安全,由寨老们协商建此组织以实行联防。制定“议公白告”之12条规定,刻石立碑以为凭证。碑中
即七蕃。见“五姓蕃”(263页)。
古代社会基本具备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指存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们共同体,即分别存在于原始社会晚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人们共同体。他们是
唐后期由沙陀劲骑组成的军队。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沙陀首领朱耶执宜率部众至灵州附唐,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其安置于盐州(治今陕西定边)。次年,范希朝徙河东节度使,镇太原,沙陀举军随之往河东。希朝以沙陀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称都管伯克、都观伯克。“都官”,维吾尔语,意为“公署”。职司经理各处公文传递、记档、公物的分散、集中及外方来使供给等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
又作真定。元朝官员、文士。字朝用,号彝斋。蒙古人。至正(1341—1368)初,由崇安主簿迁政和县达鲁花赤,凡闽中诸郡疑狱难决者,行省必委其讯狱,颇有政绩,民众集录其断狱善政为书,名《东和善政录》。改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公元3世纪时波斯人摩尼(216—227)创立。是在袄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教义而形成的。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