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什木汗习惯法
见“艾斯木汗习惯法”(438页)。
见“艾斯木汗习惯法”(438页)。
1632—1660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郑亲王※济尔哈朗次子。顺治八年(1651),封多罗简郡王,兄富尔敦卒后封世子。九年,参与议政。十一年(1654)底,授定远大将军,同贝子务达海、都统噶达浑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佩戴的一种头饰。早年为天然竹条简单加工而成的环状器,罩在前额,起到方便劳动和保护皮肤的作用。随着纺织业的出现和金属的传入,男子格崩改用布料,即将长条状的布盘在头上,老年尚黑色
?—1752清代西藏地方高僧。藏族。原为哲蚌寺俄巴扎仓上师,乾隆九年(1744,一说十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令其任六世班禅罗桑贝丹意希经师,于益噶曲增宫中为六世班禅授沙弥戒,并取名。自此,每日向班禅传
①蓝帐汗国建立者。蒙古孛儿只斤氏。※术赤之子,钦察汗※拔都弟。拖雷监国二年(1229)遵成吉思汗遗命,与诸王拥戴窝阔台即汗位。太宗七年(1235),随拔都参加※“长子西征”,深入欧洲中部。十三年(12
元代宫廷祓灾迎福礼俗之一。亦称白伞盖佛事。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纳帝师八思巴建议,于大明殿御座上安置一顶白伞盖,以金粉书梵字于其上,意为“镇伏邪魔护安国刹”。是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行启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啜勒为※伯德部下之一石烈。
契丹语音译。本意为“孝”,亦引伸为“敦睦”。《辽史·国语解》作“得失得本”。契丹小字《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文》中“孝”,音近“赤寔得本”,可证“得失得本”误。石敬瑭为报答耶律德光援立之恩,遣刘
即“俺答汗传”(1885页)。
?—1789清朝大臣。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姓索绰络氏。圣祖玄烨赐其曾祖六库郎中都图姓石。乾隆二年(1737)进士。十四年(1749),累官侍读。次年,条奏学政事宜3条。十五年,调山东学政,擢翰林院侍讲
辽代部族名。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自立为主,率众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哈达桑东),驻北庭都护府,召集该部等十八部众宣谕,誓复辽朝大业,获得支持,十八部共出精兵万余归大石统率,致使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