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里喜

阿里喜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围猎”之意。演变为军士名。凡从事佃渔射猎之民被征入伍为兵者,称阿里喜,意为“士兵之副从”。级别低于正军(甲军)。多由正军子弟充当。每正军1人可携带副从1至2人。也随正军一起征讨或驻防,任杂役,亦称“阿里喜随色人”或“贴军”,可能是围猎以供军需,类似后勤兵。代正军披甲时称“擐甲阿里喜”。月给钱、米、绢、绵等例物。待遇上低于正军。如驻防河南、陕西、山东的士兵年老退役时,正军赏银15两、绢11疋。阿里喜则赏银8两、绢5疋。

猜你喜欢

  • 朱耶赤心

    一作朱邪赤心,即“李国昌”(1036页)。

  • 阻卜

    辽、金时对※鞑靼的另一种称呼。又作阻䪁、术不姑、殊保等。王国维在《鞑靼考》中认为:元人讳言鞑靼,在纂修辽、金史时均以此称代之。今人研究确认此称乃客观存在,因该称早见于金人文集,而非出自元

  • 习撚

    见“耶律良”(1301页)。

  • 羊栖

    宋代溪峒地区仡佬族的一种住屋。又作羊楼。俗以住屋不着地可以禁鬼,全部构筑皆离地数尺,以巨木排比支撑,用杉叶覆顶,因似羊栅,故名。

  • 崔礼光

    渤海王国大臣。官殿中寺少令。后梁开平二年(908)正月,奉末王※大諲譔之命朝贡后梁,获后梁加爵秩,赐金帛,返归。

  • 锁柱

    清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查礼特氏。世居乌喇特地方。康熙十五年(1676),以署骁骑校从征耿精忠,至江西,随定南将军希尔根破敌总督姜德滨于弋阳县,又败敌总兵柯腾。十二月,随安南将军觉罗舒恕等领兵至南康县

  • 尼玛团柱

    清代后藏扎什伦布寺僧官。藏族。道光五年(1825),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以扎什伦布寺僧众事务颇繁,仅止商卓特巴一名管理不周为由,奏请赏其四品顶戴。是为扎什伦布寺第一批五品以上僧俗官员赏有顶戴者之一。

  • 骆驼室韦

    即“落俎室韦”(2187页)。

  • 大荒

    指遥远的荒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为大荒之野。”又指我国边疆地区。《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即今长白山),有肃慎氏

  • 窝耳轧那

    见“斡儿乞纳”(2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