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忒八失
地名。见于《拉失德史》,意为“马头”,即唐代之马头川。元为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中亚阿姆河上游纳伦河南岸。其附近之游牧驻居地亦名阿忒八失。
地名。见于《拉失德史》,意为“马头”,即唐代之马头川。元为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中亚阿姆河上游纳伦河南岸。其附近之游牧驻居地亦名阿忒八失。
古地名。约位于今甘肃省东部,具体地点不详。陇西鲜卑乞伏氏居地之一。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乞伏司繁(西秦国君乞伏国仁之父)立,率部迁驻其地。废帝太和六年(371),为前秦苻坚所破,归降,失
部分怒族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县,传说其先民从前居住在丽江、剑川一带,后因纳西族和白族势力扩张,被迫迁至兰坪的澜沧江沿岸,最后又越过碧罗雪山在怒江流域定居。参见“怒族”(1774页)。
辽朝古城遗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辽穆宗耶律璟(951—961)在位时开始修建,地名黑河州。统和年间(983—1012)改称庆州。在州西北约10公里的山中,有辽圣宗、兴宗和道宗的陵墓。故城遗址呈
清代甘肃官学名。校址在州所在地(今甘肃安西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府学改置。每年通过考试录取文童6名,武童6名。设学正1员。
元地方政区名。至元二十四年(1287)立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次年改东京路为辽阳路。因治所在古城辽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区)得名。领1县(辽阳)、2州(盖、懿)、1府(婆娑府,一作博索府,后废为巡检司)。辖
辽穆宗天顺皇帝耶律璟年号。951—969年,凡十九年。
明末清代对台湾高山族的称谓。亦称“土番”。清代文献根据高山族人的“归化”与“未归化”或按其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区分为“熟番”、“生番”及“野番”,所谓“内附输饷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
呼和浩特清代石碑。俗称记功碑。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石碑为两块,分立于呼和浩特崇福寺(小召)院内正殿前左右侧的两座亭子里,称御碑亭。每座碑亭有8根柱子,上盖八角瓦顶。碑立于基石上,高达3米余,
明末青海隆务寺创始人。藏族。剃度为僧,拜曲结敦仁巴为师,以萨吉大百户为施主,于年桑地方创建大小寺院18座,在贡库沟创建隆务寺德庆曲科林,修建佛殿,塑三世佛像。向明宣宗献《白摧破金刚母》。明宣德元年(1
参见“沟主”(1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