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鲁素
清代新疆伊犁维吾尔族起义首领。一译阿布都鲁苏勒。维吾尔族。伊犁人。原任宁远城(今伊宁市)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在伊犁掌教阿訇那赛尔丁鼓动下,领导当地维吾尔族、回族起义,任“艾米尔”(军队首领)。并联合伊犁河南北维吾尔、回族村庄,于九月十三日攻占宁远城。后为投奔义军的阿奇木伯克迈孜木杂特刺杀,权力被篡夺。
清代新疆伊犁维吾尔族起义首领。一译阿布都鲁苏勒。维吾尔族。伊犁人。原任宁远城(今伊宁市)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在伊犁掌教阿訇那赛尔丁鼓动下,领导当地维吾尔族、回族起义,任“艾米尔”(军队首领)。并联合伊犁河南北维吾尔、回族村庄,于九月十三日攻占宁远城。后为投奔义军的阿奇木伯克迈孜木杂特刺杀,权力被篡夺。
见“雄溪”(2192页)。
?—1758清朝大臣。蒙古正白旗人。图伯特氏。都统拉锡子。初授蓝翎侍卫。乾隆十年(1745),授正白旗副都统、镶蓝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十五年(1750)、任工部侍郎,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西藏珠尔默
山名。亦名七里冈。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17里。北魏泰常八年(423),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曾大猎于此。普泰二年(532),北魏晋州刺史高欢(鲜卑化汉人)在此布设战阵,击败契胡尔朱氏集团,从而独揽北魏朝政。为
见“拔也稽部”(1364页)。
一般是指全世界的民族实现了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国学术界也常常把历史上某些民族被别的民族完全同化而称为消亡,如称匈奴、羯、淮夷等民族后来不再存在为“消亡”。参见“民族融合”(669页)。
参见“巴颜”(407页)。
?—1099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统军仁多保忠弟。永安二年(1099)八月,宋边帅种谔遣熙河军入侵西夏,遂率军拒战,奋勇战死,夏军夺其尸体而回。子幼未授官职。贞观元年(11
肃北乌呼图地区蒙古族总称。大约在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间,青海察罕诺们罕旗属民,因不堪札萨克王公横征暴敛,先后有数十户牧民移居色尔腾地方。嗣以色尔腾人畜众多,牧地紧缺,复自色尔腾移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一译罗卜札。※达瓦齐长子。乾隆二十年(1755)受清军追击,随父自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逃奔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擒执,献于清,遂落籍北京。授公品级,赐乾清门行走。二十四年(
元朝官署名。掌祭祀。文宗天历元年(1328),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又作泰禧院)。次年,改是名。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元史·百官志三》)。置院使、同知、副使、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