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科沁旧城
古城遗址。又称唐王城。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城南锡科沁北约2.5公里处。唐代屯戍遗址。呈长方形,城有内外两重。内城周约56米,外城周约716.1米。墙为夯土结构,高约5米。城内有房舍、仓库遗址。出土有陶器、陶纺轮等,类似唐代中原制品。还发现有铁斧、铁镰、铁犁等农具。出土陶器的同一地层还发现小麦、高梁、谷子、胡麻等谷物种子。在旧城南1公里,还有一旧城遗址。
古城遗址。又称唐王城。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城南锡科沁北约2.5公里处。唐代屯戍遗址。呈长方形,城有内外两重。内城周约56米,外城周约716.1米。墙为夯土结构,高约5米。城内有房舍、仓库遗址。出土有陶器、陶纺轮等,类似唐代中原制品。还发现有铁斧、铁镰、铁犁等农具。出土陶器的同一地层还发现小麦、高梁、谷子、胡麻等谷物种子。在旧城南1公里,还有一旧城遗址。
书名。清代余庆远撰。1卷。作者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随兄游宦至云南丽江府维西厅(今维西县),以亲身目睹或采访并记成书,内容包括:气候、道路、夷人、物器4类。其中涉及纳西、藏、白、普米、傈僳、怒等
马麒统率之兵。清末,马麒由旗官升任副将衔循化营参将,为扩充势力,以循化营兵丁为骨干,大量招募循化、化隆两地的撒拉人当兵,因他曾任“甘边宁海镇守使”,故称其兵为“宁海军”。
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忽必烈于至元六年(1269)颁发专门诏书推行。诏中称“蒙古新字”。时隔不久,于八年(1271)皇帝又下令改称“蒙古字”。史书称“蒙古国书(字)”或“元国书(字)
十六国时期夏国宗室、将领。族属铁弗匈奴。夏国创建者※赫连勃勃兄子。因先祖尚汉室女,初随父祖以刘为姓。称刘罗提。官拜左将军。夏龙升四年(410),受命领步骑1万攻后秦将姚广都,破定阳(治今陕西宜川县西北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为※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所创建。元太祖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将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的广大地区授与长子术赤为封地。元
1735—1816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章佳氏。字树斋。尹继善第四子。世居辽东。乾隆三十六年(1771)起,历任军机大臣,伊犁参赞、都统和盛京、吉林、福州将军,兵部尚书等职。五十年(1785),署黑
俗称“粘杆处”(2120页)。
宋代云南大理(后理)国国王段智兴年号。1181—1184,凡4年。
门巴族女性戴的帽子。门巴语音译,“色鲁”,意为“黄颜色”;“加”,意为“帽”。相传远古时妇女身无穿戴物,自泽当的三青寺庙的辛波女妖被驱赶出庙跑到门隅来时,当地妇女见其穿戴讲究、漂亮,遂竞相仿效,戴帽就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制度。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阿拉伯、中亚等地传入,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地区。“海乙”或译“罕义”,阿拉伯语意为“大的”、“总的”、“中心”。即由一个“海乙”(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