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孝公主墓志碑
渤海第三世王大钦茂第四女墓碑名。1980年10月出土于吉林省和龙县龙头山贞孝公主墓甬道内。碑作圭形,高1.05米,宽0.58米,厚0.26米,完好无缺。现藏吉林省延边博物馆,《渤海史稿》、《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附录其全文。用汉字楷体镌刻,凡18行,728字,皆清晰可识。碑文记述公主一生行状。对研究渤海早期历史、助识另出土之贞惠公主墓志并序,特别是了解渤海文化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渤海第三世王大钦茂第四女墓碑名。1980年10月出土于吉林省和龙县龙头山贞孝公主墓甬道内。碑作圭形,高1.05米,宽0.58米,厚0.26米,完好无缺。现藏吉林省延边博物馆,《渤海史稿》、《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附录其全文。用汉字楷体镌刻,凡18行,728字,皆清晰可识。碑文记述公主一生行状。对研究渤海早期历史、助识另出土之贞惠公主墓志并序,特别是了解渤海文化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见“博尔术”(2150页)。
见“敦罗布喇什”(2270页)。
藏语音译,意为“发布命令的机关”。旧译“噶厦公所”或“噶沙公所”,即原西藏地方政府。清乾隆十六年(1751),※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被平定后,清廷废除原封郡王、贝子辨理藏事的制度,改设噶厦,由※噶伦(
蒙古语对河流的称呼。清代汉籍文献中多用此称。如伊犁郭勒、吹郭勒、图斯郭勒、塔拉斯郭勒等是。大都原为蒙古各部驻牧地。小河则称为“布拉克”。参见“布拉克”(465页)。
古突厥部之一。元代为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客思的音、克失的迷。此称始见于唐代,位于唐努乌梁海之克木池克河畔之摩崖题铭及敦煌文书古藏文抄本均提及此部。法人韩
明代云南元江因远罗必甸土司。《明史》未指明其族别,按当地及其邻近墨江等地白姓为哈尼族,故其可能为哈尼族。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元江路为府。十七年以那直(傣族)为知府。十八年置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隶之
碑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边将军兆惠撰。记述作者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奉命率师征讨大小和卓木经过。于喀喇乌苏之战记叙尤详。是研究平定布拉尼敦、霍集占叛乱的第一手资料。碑原立于叶尔羌(今
明代军卫指挥机构名。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置。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后废,徙西宁卫右千户所于此。
见“朝克图台吉”(2175页)。
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傣族。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刀绍文之孙。19世纪中叶,伙同父兄率族众起兵争夺召片领※刀正综位。道光十八年(1838),部分与谋头人被宣慰司捕杀后,逃匿勐班、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