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贝来合

贝来合

傈僳语音译,亦称“哈米贝来合”,意为“土地伙有共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地区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伙有共耕的原始协作形式,是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由家族土地公有共耕转化而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家族公有为基础的伙有共耕,以家族血缘关系组成共耕小组,共同耕种家族公地或共同开垦的荒地,家族成员共同出籽种和劳动力,收获时按户及劳动多寡平均分配;另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伙有共耕,是通过亲友、婚姻或买卖关系结合起来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可以自由组合,籽种、劳力由参加共耕户共出,产品仍实行平均分配。参加者最多8户,最少2户,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一家农户可同时加入两个以上的共耕组,有的多至同时参加6个组。但富裕户和村寨头人往往以多出籽种或土地,少出或不出劳力,对贫苦农户进行劳力剥削;也有人利用协作,在原始互助外衣的掩盖下,达到雇工剥削的目的。

猜你喜欢

  • 明史

    纪传体断代史书。清明史馆纂修,题张廷玉(1672—1755)撰。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2卷。是书凡四修,初修于顺治二年(1645)设立明史馆时。康熙十八年(1679),

  • 高世格亲

    清代蒙医药学家。19世纪阿拉善旗人。同治十二年(1873),以蒙文著《普济杂方》,为简明方剂书,收集临证(症)各科疾病常用的方剂、单方、验方。方药名称都以藏、蒙、汉、满4种文字对照。全书61页,以蒙文

  • 共耕制

    又称“伙耕”,汉语称谓,民族不同,名称各异。解放前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广泛盛行的一种生产协作形式。主要是因生产力低下,必须几家联合起来生产,也是传统的原始互助习惯的延续。一般由二三户或四五户组合而成。

  • 大瑶山

    山名。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桂江和柳江之间,东界蒙山,北接荔浦,西邻象州、武宣,东南接平南、藤县,西南接桂平,方圆数百里。境内层峦叠嶂,主峰圣堂山高海拔1979米。主要聚居着茶山瑶、拗瑶、花蓝瑶、盘瑶和

  • 曲涅

    四川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始祖名。实为部落名或氏族名,亦即《西南彝志》中所说的恒部。与“古侯”是两个互通婚姻的集团。最早居住在云南的兹兹蒲武(今昭通一带),后涉过金河(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发展繁衍,至今

  • 彰武县

    县名。在今辽宁省阜新市东北,辽河支流柳河中游,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明初置广宁后屯卫,后徙,废为荒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设养息牧牧厂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推行垦务,以养息牧垦地置此县,治

  • 察达克

    清代阿尔泰乌梁海宰桑。初隶准噶尔部。乾隆十九年(1754),归附清朝,授总管。次年,率兵赴额尔齐斯河招降包沁鄂拓克宰桑,授副都统,予总管赤伦副都统衔。后受命招抚乌梁海人众,编赤伦及其辖众为7佐领。二十

  • 益州江

    即“马訾水”(179页)。

  • 杨统

    东晋时前仇池国宗室。君主※杨俊之子。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东晋太和三年(368),受晋封为宁东将军、武都太守。五年,兄杨世卒,侄杨纂继位,遂率武都之众与纂争国,两军相攻。咸安元年(371)

  • 苏滨水

    即“率宾水”(20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