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圩
壮语称“吭诞”。壮族民间建立圩场(集市)的第一个圩日子。流行于广西那坡、靖西、德保等县。据1948年《靖西县志》载,源于宋朝。相传北宋末年某年某月某日,壮族地区开始建立圩场。届时,农民们将自产的农副产品如犁头、棉纱、蓝靛等运输到特定的地点进行交易。同时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招徕顾客。后乃相沿成俗,以每年是日为“诞圩”日。届时,当地商人就组织演木偶戏、抛绣球,青年男女则对唱山歌,异常热闹,商品交易亦比平常圩日繁茂数倍。
壮语称“吭诞”。壮族民间建立圩场(集市)的第一个圩日子。流行于广西那坡、靖西、德保等县。据1948年《靖西县志》载,源于宋朝。相传北宋末年某年某月某日,壮族地区开始建立圩场。届时,农民们将自产的农副产品如犁头、棉纱、蓝靛等运输到特定的地点进行交易。同时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招徕顾客。后乃相沿成俗,以每年是日为“诞圩”日。届时,当地商人就组织演木偶戏、抛绣球,青年男女则对唱山歌,异常热闹,商品交易亦比平常圩日繁茂数倍。
傣语音译,意为“懒谷”。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一些傣族封建领主对怠工农奴采取的一种剥削手段。农奴对无偿为各级领主代耕极端反感,不仅耕作粗放,甚至把秧苗折断插入田里,产量往往很低。领主针对这种情况,以农奴份
古族名。又称※葛僚,唐代对仡佬族先民的称呼之一。僚,原作獠。宋代又有※佶僚、仡佬等称;元代有僚、土僚、仡佬、红仡僚。至明清两代又出现仡佬、革老、花仡佬、红仡佬、打牙仡佬、剪头仡佬、披袍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阿尔剌、阿而剌、阿鲁纳、阿鲁剌惕。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之子抄真斡儿帖该第三子阿鲁剌惕之后裔组成。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博尔术即出自该部,自幼随从征
西羌的一支。见: “参狼羌”(1551页)。
?—1316元代云南大理第五代总管。亦称信苴正。白族。大理人。※段忠子,※段庆从弟(一说为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一作十年)袭任大理总管、云南行省参政。同年,招蒙化(今巍山)山中白民入籍。在
见“曼头城”(2061页)。
①满族打击乐器。鼓身呈八角形,故名,相传象征八旗。宽约17厘米。鼓框、鼓墙均木制,单面蒙蟒皮。每片鼓墙嵌小钹子,象征24旗佐。其中一墙端系丝绳,中结双纽结,下垂长穗两股,穗色因各旗不同而互异。演奏法或
①哈萨克等族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特殊阶层。为执法人员,负责处理民刑案件。原大多出自富裕平民家庭,由选举产生。其人必须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熟悉哈萨克习惯法,善于处理各种诉讼案件,佐部落头目管理牧民。最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意为“善采捕者”。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完颜宗宁、夹谷守中皆本名阿土古。
1671—1703清代漠南蒙古高僧。法号阿旺罗桑丹比坚赞。蒙古族。内蒙古茂明安旗人。斡齐尔台吉之子。康熙十三年(1674),被指定为内齐托音一世的转世灵童。十八年(1679)入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小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