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中书省
地方官署名、行政区划名。魏晋始置,北朝、隋、唐初行之,称行台。金初曾建行省制。蒙古国时期,沿金制,地方有征伐,设行省分掌军民之事,相继建有燕京等处、别失八里等处,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未有定制。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仿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总领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自中统元年至大德十一年(1307),先后设立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和林(后改岭北)等10行省(一说10省,不列征东行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大二年(1309)后,二度短期改称行尚书省、各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左丞各1员,参知政事2员。丞相或设或不设,无丞相则以平章统理。除11行省外,用兵外国时,因军政需要,曾设过日本行省,占城行省、缅中行省、安南行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