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子学
元代学校名。隶蒙古翰林院,秩正七品。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诸路置蒙古字学。八年,于京师中都(今北京)立蒙古国子学。选随朝蒙古、色目、汉人百官及怯薛(禁卫军)官员子弟入学受教。初无定员,成宗大德十年(1306),定官给廪膳者60人。武宗至大二年(1309),增伴读40人。仁宗延祜二年(1315),增至生员100人,其中蒙古50人,色目20人,汉人30人,实际就学者不下二三百人,后定额150人。庶民子弟只能陪堂听学。初置教官5员,以教习事繁,增设学正、学录,后定置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录各2员,以掌教习。以蒙古文译写之《通鉴节要》等为教材。学制二三年,结业后,策题试问,量才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