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丞相
明代蒙古官名。源于汉族封建王朝。元代因之,设左、右丞相,其数诸帝所设不一,但一直未间断。正一品,授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中书令之下。中书令缺,则总中书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末,拥有此称者较多。明初,蒙古大汗用以封授其大臣,管理军政及诸部事务,如爱猷识理达腊的丞相※纳哈出、※扩廓帖木儿,额勒伯克汗的丞相※浩海达裕、巴图拉(管理四卫拉特)等。其后,使用范围渐广,多数非成吉思汗家族的异宗蒙古领主(即赛特)都拥有这一称号。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废除东蒙古的一些丞相,但瓦剌、兀良哈万户及兀良哈三卫的领主仍保留了这一职位,直至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