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野里补
见“萧仲宣”(1993页)。
见“萧仲宣”(1993页)。
见“玉元鼎”(475页)。
一种笨重的犁杖。亦名“大抬犁”,或“大抬杆犁”。因驾牛不用套,在牛颈上驾横杆,用皮绳连接犁辕得名。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从事农业生产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除铧子和犁镜购买外,其余木制部件均自造。一般
清代呼和浩特官学。同治十一年(1872)建立。称“长白书院”。光绪三年(1877)改此名。地址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南街。是教育满族贵族子弟的学校。除学习满汉语文外,兼学骑射,谓从“国俗”。即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误作斜卵。来源于部名。散居曷懒甸(指今海兰江至朝鲜咸镜北道一带地)、木里门甸、徒门水(今图们江)、术吉水(约在今牡丹江东之老爷岭附近;一说为松花江下源之支流,在郭尔罗斯前旗东北)
参见“回纥”(780页)。
唐代南诏孝桓王异牟寻年号。约797—808年,凡12年。
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回鹘之一支。亦称高昌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阿萨兰回鹘。其辖境东达哈密,西至库车,南抵于阗,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国王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后改称亦都
西夏官署名。掌管刻字、印刷事,属末等司。设工头监以主其事。近代自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重要西夏文文献,如百科式类书《圣立义海》、西夏诗集、译自汉文的类书《类林》等都注明为刻字司印。
见“阿布都鲁素”(1231页)。
见“那色波”(9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