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莫语

莫语

我国部分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方村、阳凤、地莪、播尧、茂兰等乡。操这种语言的约1万余人。其人多姓莫,故称莫家。莫家人一般都会说布依语,并唱布依族民歌。不同地区的莫语受布依语一些影响,语音系统和词汇跟水语、毛南语和锦语接近,语法与侗水,甚至跟壮、布依等语言没有显著差别。各地莫话虽有差别,但不影响交际。方村莫话有51个声母。带先喉塞的浊音只有双唇和舌尖两个部位,其他声母都有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对立;浊擦音V和W是对立的音位;唇音和舌尖音可带腭化音j,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大都可带唇化音—w—;清塞音有送气的和不送气的对立;浊塞音有单纯的和带先喉塞音的两套,其中单纯的浊塞音与水语、毛南语带鼻冠音的浊塞音对应,只出现于双数调,它们跟原始侗台语的浊塞音b、 d不是一回事,古b、 d声母均已清化,念双数调;地莪乡的莫语还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的对立,擦音中也有j和hj的对立。方村莫语有i、 e、 a、ə、o、u 6个元音,单元音韵母都是长的,带韵尾时,除e外,所有元音都有长短对立;有—i、—u、—m、—n、—η、—p、—t、—k八个韵尾,元音和韵尾结合成73个韵母。有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由于吸收汉语借词还增加了一个舒声的高平调;合成词的第一音节和某些语气词有时可读成轻声调;不送气的清塞音和带先喉塞音的声母(即“古全清声母”,相当于泰语的中音组声母)第1调的字全部变成第6调。莫语的词以单音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莫语的词类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的主要语序是SVO,除表示数量的定语放在主语、宾语的前面外,其他定语大都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后面,同时有几个修饰成份时,指示词都在最后;状语多在谓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补语时,有些补语在宾语前面,有些在后面。

猜你喜欢

  • 赛特

    明代蒙古领主之一。为非成吉思汗家族出身的领主通称。亦译赛德。蒙古语音译,意为“善人”、“贵人”、“大官”。拥有较多的领地、属民和牲畜,担任太师、太尉、知院、丞相、※宰桑等要职,有的成为万户(土绵)、※

  • 积福

    ?—1789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克勒特氏。乾隆五年(1740),由亲军授蓝翎侍卫。二十二年(1757),擢正红旗蒙古副都统。二十三年,往西宁办理青海事务。二十四年,往西藏办事。二十五年,奏准在卫藏

  • 六六幻方铁板

    元代幻方。1956年在西安东北部斡耳朵即元代安西王府旧址出土铸有阿拉伯数码的“六六幻方铁板”5块。其纵行、横行和对角线上的数字总和都是111。是为蒙古族安西王及其部下的幻方数学遗物,由四四图组成。幻方

  • 完颜永元

    金宗室、大臣。本名元奴,字惇礼。女真族。完颜氏。辽王※完颜宗干孙,郑王※完颜充(神土懑)子。幼聪敏。熙宗皇统元年(1141),试宗室子作诗,中格。通《左氏春秋》大义。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授百女

  • 马氏家乘

    回族族谱名。修成于清末。全1册。书前抄录《天方正学》等书之材料。正文分《咸阳王祧记》、《谱系》、《马德龄世系》、《咸阳王抚滇绩》、《马德朝世系》、《马云程世系》等部分。附录《蒙化直隶厅科举》、《蒙化志

  • 波林三多

    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扎达县的中印边界线中国领土内,向属扎布让宗管辖。为中印民间贸易的一个重要市场。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第二款规定,中国政

  • 腾越

    参见“滇越”(2401页)。

  • 乌孜别克纳姆纳学校

    解放前伊犁乌孜别克族学校名。初创于18世纪70年代末,原为乌孜别克清真寺宗教学校,初仅能招收学生40—50名。20世纪初,规模扩大,教学内容逐步向现代化过渡。30年代时发展成为正规制小学,改名为“鲁西

  • 拉则宗

    参见“拉孜”(1366页)。

  • 横帐

    辽代御帐。辽代皇族为习于游牧生活的契丹人,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其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遥辇九帐南向,皇族三父房帐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帐为横帐。引伸为皇族的代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