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苏龙珞巴语

苏龙珞巴语

我国自称苏龙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关于支属,与景颇语支语言及印度嘎若语支的语言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暂归入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洛渝地区的西端,使用人口数千。以隆子县拉工地区的苏龙珞巴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3个。塞音、塞擦音一般分清浊,唯舌面中塞音除清浊外,还有清送气音。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前两套。有唇齿音和齿间擦音。有5个复辅音,由双唇、唇齿、舌根、喉门的塞音、擦音等和卷舌半元音组成。有18个单元音,分两套,普通元音有11个,卷舌元音有7个。有18个复元音,分两类,一类为后响复元音有12个,由i、u、y、щ介音和主要元音结合而成;另一类为前响复元音6个,由主要元音加i韵尾构成。节尾辅音有m、n、n、η、p、 t、 、 k、 r、 h 10个,其中p、m主要出现在崩尼珞巴语借词中。有3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变化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10类。量词不丰富,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数词和量词结合的次序是量词在前,数词在后。动词有体语法范畴,在动词后加助词表达。基本形容词常带a33词头。否定副词只有1个,无“不”、“没”、“别”的分别。结构助词不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数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一般在谓语前面,少数可放在谓语后面。词汇特点: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在词汇中占大多数。单音节词相对较少。派生构词和合成构词都是能产的构词类型。派生词以加前缀为主,加后缀的构词类型相对较少。合成构词的结构有并列、偏正、支配、表述、补充等类型。借词主要来源于崩尼话和藏语,汉语借词相对来说较少。借词主要采用音译方式。

猜你喜欢

  • 赵子青

    ?—1832清广东八排瑶民起义首领。广东连山县人。瑶族。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闻湖南江华瑶族起义首领赵金龙遇害,于连州茅冲聚众反清,声言为瑶王金龙复仇。义军迅速扩展至数千人,转战湖南江华、蓝山等

  • 完颜伟

    ?—1748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完颜氏。雍正九年(1731),由内务府笔帖式,迁户部员外郎。十二年(1734),受命往江南学习河务。乾隆二年(1737),授浙江海防兵备道。四年,调江南河务道,转浙

  • 大滩口约

    1935年日本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撤退长城守军的约定。是年1月,日本关东军在热河、察哈尔交界处的沽源与国民党二十九军发生冲突。2月2日,关东军与察哈尔省的宋哲元的代表举行大滩会议,日本借此迫使国民党政

  • 朝鲜语

    我国朝鲜族使用的语言。因和阿尔泰语系诸语言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不少学者主张将其归入阿尔泰语系。国内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吉林其它地区及黑龙江、辽宁等地也有分布,使用人口近200万(1990

  • 毕克齐

    ①即“笔写契”(1883页)。 ②地名。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一说其名称源于明代从事文书、书记人员的称呼“笔写契”,因其住地得名。

  • 青海蒙古半日学堂

    学校名。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校址设于西宁马坊街三圣庙。仅接受蒙古王公子弟入学,不收牧民及其它各族学生。招生名额按旗摊派。经费由西宁办事大臣从丹噶尔厅盐税中拨给。草创之初,有教习1人,学生10余

  • 蒙舍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治蒙舍城,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北15里古城村。系南诏根据地,直接统治区。参见“十睑”(8页)。

  • 乌蒙作

    阿昌语音译,意为“寨老人”。旧时云南德宏州阿昌族地区早期农村公社氏族长老称谓。村社一般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由每个氏族推举1人为寨老,与村社首领(阿昌语称※“作借”)共同商议村寨事情,并协助村社首领处理寨

  • 伽益綝论

    唐代吐蕃官名。即《唐蕃会盟碑》(长庆三年,823年立)中所载藏文“bkavi phrinblon”之意译,音译做“伽益綝论”。会盟碑以汉文“给事中”译称,即所谓“承旨官”。

  • 郎首

    壮语称“郎火”。旧时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村长称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篇:“在左右江溪峒之外,俗称山僚。……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各村均有一至数人,隶属于土官,既为土官的公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