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芒山之战

芒山之战

又作邙山之战。南北朝时东西魏军间的一次战役。※芒山,又作邙山,在今河南永成县东北,其南8里为砀山,形势险要。西魏大统九年(东魏武定元年,543)二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字仲密)据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降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率大军接应之,并以太子少傅李远为前驱,至洛阳,遣大将于谨攻拔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三月进围河桥南城。东魏丞相高欢也于三月间亲领10万大军赶到黄河北岸。宇文泰退屯瀍上(瀍水源于今河南洛阳西北,东南流经洛阳市东入洛水),纵火船于上流,以烧河桥。东魏斛律金遣行台郎中张亮以小艇百余载长锁,伺火船将至,以钉钉之,引锁向岸,桥遂获全,使大军得以渡河,据芒山为阵。宇文泰向芒山推进,两军会战于芒山,东魏军大胜,俘斩西魏督将以下3万余人。次日,两军再战,西魏中军、右军联合击败东魏军,但西魏左军赵贵等五将战败。东魏军复振,宇文泰与战失利,只得引兵入关。此役,史称“芒山之战”。

猜你喜欢

  • 汉归义羌长印

    汉王朝颁赐西域羌族首领之官印。1959年出土于新疆新和县于什格提古城。汉朝对羌族归附的许多部落首领多封官授爵,有王、侯、君、长等。同时颁发印绶,有铜质、银质、金质等。此为其中之一。铜质篆刻阴文,卧羊纽

  • 放工

    解放前云南沧源佤族地区富裕户对贫困户的一种剥削方式。一般在农忙季节进行。按习惯规定谁家临时需要劳动力,可以拿些钱交给村寨头人作为寨公用,然后头人负责召集每户派一个工为其劳动一天,他只需再给劳动者准备一

  • 八部大人

    拓跋鲜卑八部落首领的总称。拓跋鲜卑在向南发展过程中,吸收许多鲜卑和非鲜卑部落,组成新的部落联盟,其成员有拓跋、纥骨、普、拔拔、达奚、伊娄、丘敦、俟亥等部,即所谓鲜卑八部或八国,其部落首领称大人,总称八

  • 木牌

    ①清代西藏地方喇嘛进京朝贡时系于所携贡物(箱装或包裹)及行李上木制烙印的编号印单。喇嘛由西藏起程时,向驻藏大臣报明所持物件之数量,由驻藏大臣发给编号印单,注明数量,沿途逐号点验。如有浮冒,沿途不予支应

  • 耶律铸

    1221—1285蒙古国及元朝大臣。字成仲。契丹族。中书令※耶律楚材子。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三年(1244),父死,嗣领中书省事。博采历代德政,汇成81章以进。宪宗八年(1258),领侍卫军从汗伐蜀,运

  • 养印田

    亦称圭田、职田或薪俸田。古时有印记的壮族土官所留的自营田。征调领地内的※“提陀”(平民)为其无偿耕作,产品全属土官所有。

  • 化瑶局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粤北瑶区设立的统治机构。民国十六年(1927)根据广东省政府“开化黎瑶民族案”在粤北连阳设置。其措施主要有:建立警察保安队、人事评判所、辟路局和开设储蓄银行、土特产交易所及识字班学校等

  • 波密

    地区名。在西藏自治区东部古称“野番”、“博窝”。清宣统年间(1909—1911),清朝统治者借口未经“王化”,曾三路进攻该地,是为有名的“波密战役”。辛亥革命事起,驻此地之清军哗溃返藏,1916年藏军

  • 三略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汉文兵书。原汉文本全称《黄石公三略》,作者佚名,伪托黄石公撰。西夏文译者佚名。木刻本,蝴蝶装,页面18.5×11.5厘米,面6行,正文行13字,注解小字双行占1行,行21字。版口有篇名和页码。

  • 伯格哷逊

    见“癿加思兰”(8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