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原名允祯。康熙帝※玄烨第四子。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征噶尔丹,统率正红旗大营。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进封雍亲王。屡随康熙帝巡视塞外、五台、江浙等地。康熙末,奉旨祭祀盛京祖陵及太庙,代帝行冬至祭天礼,参与部分政务。在诸皇子争夺帝位中势最强。即位时,皇亲国戚势如水火,诸王分朋结党,统治集团严重分裂。为使“雍正改元,政治一新”,监禁或诛除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分别处死、禁锢其政敌年羹尧、隆科多,稳定了政局。为确保“民无二主”,进一步削弱旗主势力,加强对旗主监督,还明令管理各旗务之亲王、郡王为都统,将八旗军政大权尽掌己手。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削弱内阁和大臣会议权力,又于七年(1729)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和大臣会议,成为秉承皇帝意旨经办军政事务的国家中枢,使参与议政的满洲亲王、大臣成为虚曹。把康熙朝出现的密折制度化。继承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未竟事业,重视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上层,采取措施或使用武力削除边疆的割据势力,平定叛乱:二年(1724),平定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和札萨克制;四年(1726)起,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废除土司世袭制,设立府州县,削除割据,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五年,支持西藏首领颇罗鼐,彻底平定阿尔布巴叛乱,在西藏始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统领驻藏官兵,督导颇罗鼐总理藏务,使驻藏大臣遂成定制,终清未改;十年(1732),派兵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败准部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境,后定阿尔泰山为准部游牧界线。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围绕清查亏欠钱粮,大力整顿吏治,惩罚贪官,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改革赋税制度,全面推行“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制度,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市镇;注重消除黄河水患,修建浙江海塘;鼓励垦荒,认真执行康熙帝“垦田令”及推迟延年起科,取得较好成效;采取措施逐步清除农奴制残余。对外,为抵制西方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传教士扩张势力,严格限制传教士的活动;先后与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镇压苗僮少数民族起义;兴文字狱,构吕留良、曾静案,撰《大义觉迷录》;提倡汉学,严格控制思想舆论。还以大搞“神道设教”,鼓吹“祥端”等支撑皇权。娴熟书法,诗文俱佳,著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等。庙号清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