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胡”;乌桓、鲜卑先世因“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索隐》引服虔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西胡考》);东胡与林胡、楼烦又被统称为“三胡”。匈奴亦自称“胡”,狐鹿姑单于致汉书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汉书·匈奴传》)。从分布地区看,战国时匈奴居燕、赵、秦之北;东胡驻燕北;西胡分布于匈奴西至葱岭一带,林胡、楼烦位于晋北。关于语言系属,学界说法不一。一说匈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胡属满、通古斯语族;西胡大体属突厥语族。就经济生活看,匈奴自古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列传》)的游牧民族;东胡及其后裔亦“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近汉地区有农业;而西域一些地区的居民则“建城郭,务田畜”,“善贾市”(《西胡考》)。此词为汉籍所广泛应用: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仿效北方各族之服饰和作战方式,称“胡服骑射”。汉竟宁元年(前33),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后妃)”。汉代由归附之匈奴人组编的骑兵称长水胡骑、宣曲胡骑、池阳胡骑。为御匈奴侵扰,西域各地亦多设有“却胡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胡都尉”、“击胡君”等职。从这些地区传入之物品称胡琴、胡桃、胡椒等。汉灵帝(167—189年在位)因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相为之。魏晋以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各族亦被称为“胡”,如“休屠胡”(又作“休屠各胡”)、“卢水胡”、“羯胡”、“稽胡”(又作“山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