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罗桑益西

罗桑益西

1663—1737

即五世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生于后藏托嘉竹仓(今西藏南木林境内)。索朗旺扎之子。4岁被迎至扎什伦布寺坐床,拜格西罗丹为师。10岁能写作。16岁到拉萨,承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授沙弥戒,赐名罗桑益西,受大威德金刚灌顶,返扎什伦布寺就任大法台。同年再赴拉萨,在达赖座前聆听法要,拜噶觉苏朗为大经师,益得深造。二十四年(1685),从多吉尊巴受灌顶,从根却吉村受比丘戒。二十七年(1688)、三十三年(1694),两次受诏入京弘法,均未成行。三十六年(1697),在朗卡子宗主持确认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为之授沙弥戒,赐法名。四十五年(1706),六世达赖被废,卒于解送北京途中,遂又为拉藏汗所立意希嘉措授戒、命名。五十二年(1713),清康熙帝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受命助拉藏汗管理西藏事务。自是,“额尔德尼”正式成为历代班禅的称号。五十六年(1717),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侵扰西藏,为防止及缓和准军的破坏,他亲临拉萨调处,未果。五十九年(1720),赴布达拉,为七世达赖授沙弥戒与比丘戒,赐名。雍正六年(1728),以调解卫藏两军冲突有功,受命治理杠巴拉山以上,杠德士雪山以下(今后藏拉孜、昂仁、彭错林等地)。选派显密皆通者入京弘法。勤奋著作,广度僧伽,受比丘戒者达16000余人,受沙弥戒者13000余人,善知识者4000余人。乾隆二年(1737)圆寂,灵骨存于扎什伦布寺。

猜你喜欢

  • 宾州府

    地名。位于今黑龙江省南部。清宣统元年(1909)置,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宾县。辖域东西430里,南北260里。东界方正县,西接阿城县,南连五常府,北邻黑龙江巴彦州。隋为安车骨靺鞨地。唐属渤海鄚颉府高州。辽

  • 撒里葛部

    契丹部族名。原名※奚族三营(氏族)之一,契丹开国前后被攻降,成为契丹著帐(皇族宫帐)奴隶,设夷离堇(军事首领)管辖。辽圣宗时(982—1031)释免奴隶,置为部,为圣宗34部之一。部民取得平民地位。改

  • 思陀甸长官司

    明清哈尼族土司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后以府改置。因治所置于思陀(又作思他,即今云南红河县西南思陀),故名。辖境东至落恐乡界10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50里,西15里,北10里交元江界;其地今属云

  • 元延明

    ? —530北魏宗室。鲜卑元氏(拓跋氏)。文成帝※拓跋濬孙,安丰王元猛子。父卒,袭爵。宣武帝时任太中大夫。孝明帝初,为豫州刺史,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博览群书,兼有文藻,搜集图籍万余卷。与中山王元

  • 移剌羊哥

    金末将领。契丹族。宣宗时,为节度副使。时蒙古军大举南下,中都(今北京)失陷,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山东、河北纷起抗金,金朝危机四伏。兴定元年(1217),河南亦爆发起义,四月,南阳五朵山千余人举

  • 卡多

    见“卡隋”(545页)。

  • 佟佳氏

    清代满族女文人。号天然主人。清睿恪亲王如松(?—1770)继室,封福晋。著有《虚舟雅课》初集二集、《乌私存草》、《穗帷泪草》及《宝善堂家训》。

  • 司廊

    又称“勒司廊”,汉语通称“议事庭”。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最高立法及权力机构。由宣慰使司署掌管行政、司法、钱粮、军事等主要大臣和分管各勐的※波朗”组成,议事庭长称“召景哈”。每年定于关门节和开门

  • 仆拉族

    “仆瓦泼”(318页)。

  • 吃走路糖

    旧时布依族传统婚俗。亦称“开口亲”。流行于贵州罗甸、册亨等地。青年男女通过※“囊俏”择配或由父母包办,都要经过媒人从中撮合,始能缔结婚姻。媒人第一次去提亲,须携带1斤米酒、1—2斤糖作为礼品送给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