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庐
中国历代典籍对游牧民族毡帐的统称。又称穷庐、穹闾、毡房、毳帐、百子帐、帐幕、蒙古包等。是各族游牧民饮食起居、会客、从事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等的重要场所。有关匈奴、乌孙、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帐幕结构情况,因史载不详,目前尚不太清楚。至于蒙古族,则史不绝于书。窥其形制,略如圆锥体。有大、有小。一般高1丈3尺左右,下部高4—5尺,顶高6—8尺。内壁以杞柳条编成菱形网眼,俗称“哈那”。普通帐幕由4扇“哈那”组成,较大者达12扇。包座直径7—8尺至17—18尺,外围以毡。顶以木棍支撑,呈伞形。顶端留有一圆窗,供出炊烟透光用,可启闭,上多雕刻花纹。门高约3.5—4尺,宽约2—2.5尺。门设绳枢薄木板一扇,外悬毡帘。或仅悬毡帘,天热时即卷起。包壁之毡,亦可上卷,使通空气。帐内铺毡,供坐卧。门向东偏南。汗、王所居及聚会之帐,大的可容数百人、千人、甚至数千人。包架可随时拆卸折叠搬运。也有搭支于车上不常拆卸的,构造与一般帐幕大致相同,只是结构更坚固,帐柱与其它木梁连结处,多钉以金钉,帐壁至帐顶俱覆以织锦,多为贵族、皇室或汗本人的营帐。13世纪时,法国人鲁不鲁乞东来时,在钦察草原就曾目睹以22头牛拉的车上载行的蒙古大帐幕。帐内摆设,通常都有一定次序,中央置炉灶(古代多为三脚铁火架,近代多以土石砌成),供炊爨。右边为家庭主要成员卧地,左边为次要成员卧地,并杂放畜牧用具及皮囊等物。古代蒙古人因信仰萨满教,男女主人座位上方,还各挂有一个毡制偶像,称为男女主人兄弟;在两偶像之上,别供一小偶像,为帐幕保护神。在入口处东、西两侧,分别供一毡制母牛和母马乳房偶像。喇嘛教传入后,在帐内西侧置有佛龛供佛像。像前置乳肉及祭品。普通游牧民,都有一顶或二顶帐幕。每帐幕通常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叔伯、兄弟则另帐居住。妻妾众多的家庭,每个妻子也各拥有一帐。正妻居西帐,余依次排列。别有小帐,设于大帐外面,供奴仆居住。柯尔克孜族帐幕造型、结构与蒙古族毡帐大体相似,只是顶较尖,略高,外表似塔形。一般帐幕栅栏为4—5节,大的为8—10节。哈萨克族帐幕顶部多呈弧形,四壁支杆多为穹窿状,墙篱外多加围以芨芨草编成的草帘;靠近门外的草帘有时还配上红、黄、绿、白、黑等颜色,使之更加美观,门多为双扇木板门,上刻花纹,或绘各种花卉图案。室内挂有壁毯。因其构造简单,拆卸方便,居住舒适,冬暖夏凉,千百年来一直为各族广大牧民所喜爱。现代,仍有不少民族在夏牧场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