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塔寺

白塔寺

又称妙应寺。在北京市,以元代在寺内建有藏式佛塔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敕命于大都之辽代所建舍利塔故址上建造一座佛塔以镇都邑,由帝师八思巴延请尼泊尔国工艺师阿尼哥设计督造,历时8年而成。又于白塔周围辽寺故址上兴建大圣寿万安寺,历时10年而成。元末,寺毁于火,白塔独存;明天顺元年(1457),又于白塔周围元寺故址上兴建妙应寺,保存至今。白塔为砖石结构,中心木通体环绕用藏文楷体朱书经咒;塔高50.9米,建于高出地面约2米之塔院中;基座占地810平方米,塔基高9米,为多角亚字形重叠三层须弥座,上筑24瓣莲花五层迭收围成环带莲座;覆钵形塔身直径约18.4米,其上又起一亚字形小须弥座,托起节节拔高之锥体十三相轮;塔顶为盘形华盖,直径9.7米,用厚木作底,铺以放射状铜瓦40块并以筒脊瓦接缝成盖,华盖四周悬有透雕铜质华鬘36个,各长2米,下挂风铃,华盖上鎏金铜顶亦呈藏式佛塔形,重约4吨,由顶端系挂18根铁链以牵固华鬘。佛塔通体白色,历经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室维修,于基座上树碑及风铃上铸铭并署有妃嫔、内监等布施人姓名。1978年北京市文物部门维修白塔,于塔顶上发现清乾隆十八年(1753)所藏之镇物,内有清高宗衣冠、御笔书画、龙藏版汉文《大藏经》整部724函,还藏有五佛冠、补花织锦袈裟、高5厘米之金铸舍利长寿佛、珍珠、红蓝宝石及33颗舍利子等珍贵文物。白塔寺塔历经700余年保存完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是在内地所发现之藏族营造技术所构造的最早的实物,是我国汉、藏、蒙古等族人民团结友好文化交流的结晶。

猜你喜欢

  • 阿其克山铁矿遗址

    位于今新疆洛浦县南30公里阿其克山。1958年发现许多古代烧结铁和残破陶制鼓风嘴。在一个封闭已久小洞中发现一堆石凿和石锤,表面敷满赤铁粉末。在阿其克山和洛浦县城之间,出土大量汉代五铢钱和唐代大历通宝钱

  • 布占泰

    ?—1618明代海西女真乌拉部首领。又作卜章台、卓古,号何叱耳。女真族。与哈达部同祖。纳齐布禄七世孙,布干第三子,满泰之弟。乌拉部长。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结扈伦四部掠建州努尔哈赤村寨。九月

  • 别吉

    见“别乞”(3) (1069页),“妣吉”(1260)页。

  • 刘志直

    西夏大臣。夏仁宗时(1140—1193)官翰林学士、武功大夫。乾祐元年(1170)正月,奉使贺金国正旦。工于书法,且善制笔,取西北地区所产之黄羊尾毫为笔,国中多效之,遂以为法。

  • 散秩大臣

    世职官名。清代列帝的侍卫官。顺治间(1644—1661)置,于散秩勋旧及后裔内奉特旨恩授,随时宜而增设,无定员,秩视二品。其制如康熙七年(1668)定,恩格德尔额驸、巴克贝勒之归附先诸蒙古人,令其后裔

  • 佤语音译。解放前云南双江佤族地区对雇短工(日工)的称谓。报酬皆以实物计算,一般不分男女和劳动力强弱,劳动一天,雇主给米二筒(2公斤),供饭一餐,或给米一筒,供饭两餐。但报酬各地不完全一样,有些村寨是根

  • 蒙兀儿史记

    书名。纪传体蒙古史。清末屠寄撰。160卷。内本纪18卷,列传129卷,表12卷,志1卷。全书未及修完,实存146卷。作者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黑龙江舆图局总办时起,潜心研究元朝历史,穷20余年之

  • 扭达

    土族语音译,意为头饰。民和土族称为凤凰头。民国初年土族妇女的头饰。流行于今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分吐浑扭达(又记为托欢·扭达,汉语称干粮头,形似圆饼)、捺仁扭达(汉语称三叉头,形似三支箭)、适格

  • 达垅噶举

    藏传佛教教派。源自帕主派。宋淳熙七年(1180),达垅塘巴·扎希贝在拉萨北部之达垅地方建达垅寺,立派收徒,因以为名。该派僧人以戒行严整著称。该寺第九任堪布扎希贝考(1359—1424),曾被明成祖封为

  • 大黄

    中药名。又称黄良、将军、火参、肤如。出产于四川、陕西、江淮及甘、青一带。有锦纹大黄、土番大黄、土大黄之分。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其根,去黑皮,横切作片,火干,即可供用。川大黄因片如牛舌形,故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