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王国维

王国维

1877—1927

近代著名学者。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上海,掌时务报馆文牍,业余入东文学社习日、英语,喜读康德、叔本华、尼采著作,思想颇受影响。后历在湖北农业学堂、江苏通州、苏州师范学堂任教。三十二年(1906)赴京任学部图书馆编译。辛亥革命后,流寓日本东京,辛勤治学。1916年归国,任上海哈同氏《学术丛编》编辑。在沪期间,著述渐多。后赴北京,于1923年夏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学校(后改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夏,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生平治学方面甚广,先后涉及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金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古史等学科,皆造诣精深,并以突破性的成就发表为各种创作、考释、校注、跋论、专文,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其名著,文学方面有《人间词话》,戏曲方面有《戏曲考源》、《宋元戏曲史》,殷周汉魏金石文及古史研究、敦煌文献研究等方面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胡服考》、《毛公鼎考》、《散氏盘考释》、《古史新证》、《周开国年表》、《汉代古文考》、《魏石经考》、《唐写本敦煌杲户籍跋》等,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方面,有《西域井渠考》及《鞑靼考》、《辽金时蒙古考》、《圣武亲征录校注》等有关蒙古史研究的奠基性名作。1905年曾辑旧撰诗文为《静安文集》行世。1921年复辑辛亥革命后重要论著成《观堂集林》20卷,1932年刊行。其遗著有罗振玉汇辑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及赵万里等重订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猜你喜欢

  • 比来粟

    见“比粟”(189页)。

  • 孜洛布扎

    藏语音译,又作孜拉扎,意为僧官学校,亦称孜仲学校。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西藏地方政府※译仓主持校务,布达拉宫的囊吉扎仓负责实际管理与教学。派僧官任教,课程以佛经、藏文书法、文法、韵律、诗词

  • 七月半节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多数地区从夏历七月七日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后每天早晚祭祀;至七月十四日,杀鸡、宰鸭、备肉,举行“烧包”仪式,将白纸剪成的纸钱、纸银、纸牛

  • 大俊明

    即“大明俊”(83页)。

  • 东科尔呼图克图六世

    见“嘉木样丹增嘉措”(2432页)。

  • 罗布札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一译罗卜札。※达瓦齐长子。乾隆二十年(1755)受清军追击,随父自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逃奔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擒执,献于清,遂落籍北京。授公品级,赐乾清门行走。二十四年(

  • 腊颇

    景颇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盈江一带景颇族村寨专管农事和根据时令主持农田坡土和封土仪式的人。当地景颇族人在春耕开始前必须举行破土仪式,秋收后又得举行封土仪式。封土仪式后至破土仪式前,任何人不准动土,为土地休

  • 托林寺

    藏传佛教寺院。又称托定寺。建于11世纪初。地处西藏札达县(旧称扎朗宗)。为阿里赞普意希约倡建,据考证系仿桑耶寺。曾是大译师仁钦桑布的驻锡地,古印度佛教僧人阿底峡曾于此传法讲经。原藏许多珍贵文物,后遭毁

  • 登堡

    藏语音译,意为“敬山神”。四川阿坝牧区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十一日举行,每家出1人,骑马、背枪到山顶敬山神处,先烧柏枝,再散发印有牛、马、羊、人的各种纸画“龙灯”,祈求神保佑人畜平安。敬毕烧茶、吃饭

  • 色兰费耶

    见“赛来费耶”(2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