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汉官

汉官

又称南面官。契丹王朝对执掌境内汉人(包括渤海人)事务官吏的称呼。契丹建国后,辽太祖晚年征服渤海,太宗时又获燕云十六州,境内民族成份复杂,据《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北部主要居住契丹本族及其它游牧民族,南部以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为主,两者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皆有很大差异,契丹统治者为适应形势需要,采用了特殊的“因俗而治”的分治政策,中央统治机构分别设置契丹官(北面官)和汉官(南面官)两套系统。《百官志》称:“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据三使契丹的宋人余靖所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相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武溪集》卷十八)契丹崇日,庐帐皆东向,汉官帐设皇帝御帐之南,故名。其制约在太宗朝时逐渐形成。南面官吸收中原官制所建。主治汉人、渤海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分南面朝官、南面宫官、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财赋官、南面军官、南面边防官等。《辽史·百官志》所记汉官(南面官)几乎全录自中原之职,而※契丹官(北面官)中又有南面官,与此多重,故今人研究认为,是《志》所录南面官不少只是照抄唐、五代之官名,并未有实职,即使设职,名实亦多不符。

猜你喜欢

  • 鄂扎

    ?—1702清宗室、将领。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信郡王多尼次子。顺治十八年(1661),袭爵。康熙十三年(1674),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三藩”叛乱之机,起兵反清。次年,命为抚远大将军讨之。大败

  • 常山丁零

    见“定州丁零”(1528页)。

  • 满洲八旗

    见“八旗满洲”(30页)。

  • 韩规

    参见“丁巴”(12页)。

  • 兰州西关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址在甘肃省兰州外城西关内。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雍正七年(1729)重修。寺分三部分:即外院及水房、内院大殿、左北跨院讲经堂等。砖照壁及砖砌的三座门,使外院显得坚实雄壮

  • 赛德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赛德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5千。居住在泰耶尔人住地的东南方,包括花连县秀林乡、万荣乡,南投县仁爱乡合作、精英、春阳、南丰、互助等村。分雾社、春阳、合

  • 移剌捏儿

    ?—1228蒙古国将领。契丹族。霸州(今河北霸县)人。沉毅多谋、臂力过人,幼怀大志。辽亡后,义不仕金。闻蒙古兴兵,欲为国复仇,率众百人入觐成吉思汗,献10策,受赐名“赛因必阇赤”(意“好司书”),号“

  • 桂良

    1785—1862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字燕山。总督玉德子。嘉庆间,捐升员外郎,授知府。道光十二年(1832),由四川、广东布政使调江西。十四年,升河南巡抚。任内,奏筹议查私硝章程,内有严

  • 女奚烈守愚

    ?—1215金大臣。本名胡里改门,字仲晦。真定府路(治今河北正定县)吾直克猛安人。女真族,女奚烈氏。明昌二年(1191)进士,调深泽主簿,治有政绩,历迁怀仁令、临沂令。时金在黄河以北及山东一带括地,规

  • 多伦诺尔会盟

    清代喀尔喀蒙古各部贵族的一次会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噶尔丹率兵攻掠喀尔喀蒙古,喀尔喀3部数十万众投清。清政府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1691),召集喀尔喀各部